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为论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权威之作,周予同的<经今古文学>所胪列的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种种对立,或与历史事实不符,或形成于后世,与汉代经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重新爬梳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争论,其核心在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古文经与今文经孰优孰劣,另一个是是否应该立古文经于学官.<经今古文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与此著作成熟的学术环境与著者的学术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西汉,占据经学圣坛的是今文经学。作为古文经学的《左传》,汉初并未受到重视。从西汉末到东汉,汉代经学围绕着《左传》进行了四次大论争。包括刘歆与太常博士、韩歆与范升、贾逵与李育以及郑玄与何休的论争。两汉经学经过几次激烈的斗争,古文经学终于取代了今文经学。《左传》以其本身内容与价值上的优势,奠定了自己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东汉中期以前,今文经学由于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捍卫古文经学。许慎作《说文解字》,为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今文经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文字训诂的方法来探求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本义,其实可靠,信而有证。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经学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对经学的研究著作也汗牛充栋,指不胜屈。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将经学研究推向学术前沿。对清代经学的研究,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已经不少,但是,真正能够超越前贤、提出新见的著作其实并不多见。清代经学,除乾嘉朴学之外,今文经学则为大宗,占据清代学术的半壁江山。尤其是晚清今文经学,由于其与古今中西之争、变法维新之政、尊孔反孔之教相纠葛,更突显出其学术思想史意  相似文献   

5.
经学在巴蜀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始于西汉文翁立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巴蜀经学就以汉代中央博士官所传今文经学为主。进入东汉以后,更是与谶纬、灾异之学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巴蜀的儒学学术风尚。在东汉中后期今文经学即将被古文经学取代的前夜,巴蜀经学达到了自己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经学在两汉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分为今、古文经学两种思想派别,两者经过四次论争后,呈现今文经学由盛而衰、古文经学由弱变强、今古文经学融合渗透的局面,最终经学达于统一,对当世学术思想和学风改变起到促进作用,对后世义理学与训诂考据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与其对古今文经学认识的关系,少为论者所注意。本文以他学习、研究经学的接受、认识过程作为问题中心,分析他的经学观形成过程,提出他对古今文经学的超越——继承与批判,构成他的这一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史观的主观条件和客观内容。时间上以1923年正式成文公布此一史观为限。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捍卫了古文经学,为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今文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治经学者提供了一部权威的治经工具书的同时。也成为后世解经之作的永久楷模。  相似文献   

9.
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学独尊为经学,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成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到了近代,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经学各个派别——汉学、今文经学、理学——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后,学术界群起批判汉学的避世墨守;地主阶级改革派利用今文经学倡言改革,湖湘学派力主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经学界开始摆脱乾嘉以来枯燥沉闷的风气,经世之风兴起。  相似文献   

10.
廖平(1852—1932)字季平,四川井研人,中国近代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一生著述极富。但他并不是脱离社会,不问政治,为治经学而治经学的经师。受现实社会矛盾和时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在他的经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兴起于西汉的谶纬之学,通过依附于官方哲学——经学获得国教神学的地位。由于儒学方士的融合,"学随术变"的思想推动,谶纬与经学相互吸收,互相利用。通过神化经典、神化孔子使谶纬与经学地位平分秋色;经学借助谶纬,迎合统治阶级对谶纬的迷信,以此来维持其现有地位。在两汉,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经学谶纬化顺应了时代潮流,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一种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经学研究经历了由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转变,而古文经学自身的自我否定、学术的衰落所打下的烙印,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诗经》的经学研究具有明显可寻的发展路径和描述节点,后来的研究者可以根据古文经学的没落轨迹,从整体上探索《诗经》经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公羊>学是儒家今文经学的中坚,相对于古文经学而言,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学术风貌.<公羊传>的核心是"三世说"和与之相为表里的"大一统"理论.清朝中叶,今文经学复兴,就是以<公羊>学的再度兴盛为标志.清代<公羊>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常州学派的<公羊>学复兴时期,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公羊>学改造时期和康有为为代表的高峰时期.其最突出的特征,一是继承汉代<公羊>学微言大义学说,二是注入了进化论和变易思想,三是不断加强的经世致用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经学的最后一位今文学大师,廖平<公羊>学的出发点并未脱离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宗旨,只不过他更热衷于"思想"的建设,企图用"思想"来代替行动.其特点,一是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为宗旨,二是以笃守今文家法.复明两汉师说为旨归.在晚清<公羊>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对年),章帝在洛阳城北宫的白虎观主持召开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经学讨论会,即著名的白虎观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及任务,是为了讨论“五经同异,”“使诸德共正经义”。参加会议的有五官中即将魏应、诗中浮于恭、广平王刘羡及名儒丁鸿、楼里、成封、桓郁、班因、贾造等。章帝称制临决,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了《白虎议奏》,从而以官方的名义确立了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至此,始于西汉中后期、延续东汉前期的今古文经学之争逐渐平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汉代“经时济世”的两大思想学说,虽然它们都以儒学为宗,但书写文…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经学,尤其是利用今文经学,宣传变法理论,培养维新人材,这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兹文拟对该问题试作探讨,以期求教读者。 一、《教学通义》中的教育思想 清代经学的基本特征是:“宋学”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高居庙堂;“汉学”(尤指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则风行于民间学术界。 梁启超曾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穿之著《政学通议》(应为《教学通义》。笔者注),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经今古文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古文经学尊《周礼》,崇周公;今文经学则尊《公羊》,崇孔子。康有为早期的学术思想恰恰反映了前者。  相似文献   

16.
谶纬的起源     
谶纬的起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儒学独尊,经学兴起。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经学成为官学。此时虽然还没有谶纬的名目,但经学却已经在思维方式和思想倾向等方面为谶纬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今文经学的穿凿附会、衍附缘饰几可说是谶纬的先导。第二个阶段:王莽篡汉,纬学盛行。王莽篡汉,还是顺着经学为汉确立合法性的理路寻求自己的合法性,不过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内容,主要是正式确立了汉为火德、汉家尧后等。这些内容为  相似文献   

17.
西汉后期,随着古文经数量增多,并且被整理、校勘,古文经学逐渐形成一种可以同今文经学抗衡的学术和政治势力。而这一变化与汉代的礼制建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西汉一朝,宗经法古的礼制建构思想始终存在,并且随着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这种政治制度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在西汉中后期形成强大思潮。古文经传的被发现和整理为这种政治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种政治要求也促成了古文经学的发达。这就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地位抬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东汉时期为加强皇权,强化了对经学的控制。光武帝立《左传》博士的努力、汉章帝对贾逵的支持、白虎观会议的召开,其目的都是试图规范、整理今文经学,把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纳入到专制统治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公羊》学派为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自身也发生了转变,但是这种转变使《公羊》学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9.
唐元 《天中学刊》2013,(6):89-93
“性善”与“性恶”、“道问学”与“尊德性”、“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汉学”与“宋学”等,都曾经作为中国古典经学的基本流派区分而广为人知。从儒家经典的形成时期一直到当下,可以将儒学史分为经典时代、后经典时代、后传记时代。这样的划分可以看出古来儒学发展的一些趋势,并对现今的中国学术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20.
蜀汉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因为社会控制的放松和社会需要的增多,儒学独尊的局面被动摇,诸子之学勃然兴起,其中刑名、兵家之学最受重视;不过儒学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学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化的经学三大流派,地位平等,共同为蜀汉服务;由于蜀汉以正统自居,两汉史成为蜀汉的重要政治工具,是蜀汉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