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人所独具的形上之思既解蔽了人,又遮蔽了人。形上之思启蒙了人的心智,高扬了人的理性,使人类创造并拥有现代文明,从而丰富了人的世界。但形上之思的知性范式的膨胀,使人又沦落为“在者”,自缚于现代性中,丧失自我,造成现代危机。终结形上之思的知性范式,既是形上之思之本质的复归,又是对人的现代危机的拯救。  相似文献   

2.
丁玲以“代替自己给这社会做一个分析”的写作方式,建构女性自我的历史主体性时,表现出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血肉般的内在牵连;并在人类性和现代性所构成的坐标轴上,展演着对于女性自我及其存在的哲学性反思。面对轻盈的理性与沉重的肉身之间与生俱来的动荡和冲突,丁玲写作的现代性可以表述为丁玲的女性之思、身体之思。  相似文献   

3.
为人所独具的形上之思既解蔽了人,又遮蔽了人.形上之思启蒙了人的心智,高扬了人的理性,使人类创造并拥有现代文明,从而丰富了人的世界.但形上之思的知性范式的膨胀,使人又沦落为"在者",自缚于现代性中,丧失自我,造成现代危机.终结形上之思的知性范式,既是形上之思之本质的复归,又是时人的现代危机的拯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观察的视角发生不同的转换。青年时期,马克思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是现代启蒙理性的信奉者。随着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接触工人运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带来的普遍异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和深刻的反思。面对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重新设计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形成了超越启蒙理性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5.
理性是王小波的思想基石,它一方面与“常识”、“平常心”等同,另一方面与起源于价值观领域的“不理智”相对。王小波以理性为准绳,反思传统文化,批判现实,倡导科学精神。在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当代中国,进行理性启蒙,建立民众的现代性品格,仍是知识分子需履行的义务,这就是王小波理性哲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仲佳的新著《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试图从性爱问题这一视角对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做一深入的探讨。本书首先把1920年代中国文化中的性爱问题视为一个重要的现代现象。在钩沉了1920年代性爱问题的基本线索之后,他认为,在整个1920年代,性爱问题既体现了现代性追求的主要内涵:个体主体性的自我确证、反对以旧性道德为标志的旧道统;也反映着1920年代中国这个独特的现代性语境的特殊性:启蒙理性在现实生活和文本中的伦理困境。由此,现代性爱的这一现代性内涵赋予了1920年代小说崭新的现…  相似文献   

7.
理性和现代性形同孪生姐妹,自启蒙以来,理性的自我确认机制否定了神,解放了人,并以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规定。随着现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当代社会的种种弊端逐一暴露,享受现代化成果同时就意味着对自然和他者的侵害与剥夺,现代性危机凸现。仔细分析理性与现代性发展的轨迹,理性机制分裂及悖论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启蒙学者高扬“理性”大旗宣扬合理利己主义时,卢梭却举起了“德性”的旗帜,提出了“社会——理性批判”的理论。该理论包括“自我状态——天性说”、“社会状态——理性异化现”和“社会契约——异化克服论”三个部分。卢梭的理论在西方人学价值方面据有难以动摇的历史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又碰到难以克服的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10.
面对现代性的问题与困境 ,以佛教哲学资源来进行反省和诊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思想家和研究者们对现代性的诊疗主要基于佛教自身的“理性”对现代理性进行反省和批判 ,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西方现代“自我”的虚妄性 ,指出西方现代理性本身也必须进行“祛魅” ,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自由并呈现意义世界。当然 ,这种反省与诊疗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呈现出一种有张力的状态 :一方面 ,佛教思想家们被西方启蒙运动在科学、民主方面的成就所吸引 ;另一方面 ,他们中许多人对于现代性的危机及其虚无的结果深表忧患。也许正是这种张力才有助于建构起立足中国自身传统的现代性 ,并为解决现代人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寻找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理性是王小波的思想基石,它一方面与“常识”、“平常心”等同,另一方面与起源于价值观领域的“不理智”相对。王小波以理性为准绳,反思传统文化,批判现实,倡导科学精神,在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当代中国,进行理性启蒙,建立民众的现代性品格,仍是知识分子需履行的义务,这就是王小波理性哲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故乡”及其书写——“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立足现代性的危机视野,“故乡书写”就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性问题情境的另一路径及现代中国主体最重要的建构渠道之一,并与启蒙和革命构成张力性的对话.经由回忆与想象、叙事与抒情、认同与归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书写已经形成一套丰富和复杂的美学机制和传统.它将成为一直置身于现代性难题中的汉语写作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涤荡了欧美的思想文化界,包括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领域。作为对现代性的一个反思,所有领域的后现代话语都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批判启蒙理性,反对现代性话语中的理性主义、主体主义、历史哲学等,以反思启蒙的姿态出现。而在现代主义哲学内部也开始积极反思现代性。他们对待启蒙的态度各不相同,其中以哈贝马斯和利奥塔之间的争论最具代表性。文章意在通过考察二者之间的争论焦点来表明对待后现代主义应持有的一种哲学批判的态度,因此仍然需要启蒙理性所给予的反思批判精神以对现代性的利弊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的形而上学一科学史上,“逻各斯”(logos)一词的原初意义本只是言、说(“它是”)。“它(是)”隔开了主、客;主体于客体之思、言、问即始于此。作为理性之源,“思‘它是’”不断展开、实现着自身:“它”(首先)是——它自身,可“它”又不(止)是它——“它”(还)是——(别的)什么,这样就流溢、生成了理性整个的原则系统。“它是”之思本身虽无从可证,但却是人理性的宿命、无可脱逃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普遍性”之思是“现代性”作业的核心主旨之一,它也是使主体同一性与社会同一性关联的内在因素。然而从古至今,哲学界有关“普遍性”的存在与否及其合理性依据问题就一直存在争论。我们在考察了哈贝马斯的相关论述之后认为,应当以目的理性而非交往理性作为考察方向,批判地解读其理性批判思想,归纳出普遍性的现实价值标准,以寻求对社会普遍性的现实主观化应验。  相似文献   

17.
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放置在新时期文学的大背景中,以多种视角探析刘心武小说城市书写的特色。首先,相比于京味小说对北京城市乡土性的迷恋,刘心武关注北京由乡土性向现代性的转型;其次,由于对北京强烈的地域认同和问题意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呈现出“我城”的建构;最后,刘心武书写城市中启蒙的嬗变,理性地呈现出社会文化转型对不同人的影响。总之,刘心武连接了北京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立体地展现出北京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西方艺复兴中,人们以理性为中心,提倡民主科学,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现代性设计中的社会制度层面,诸如国家组织、法律规范以及经济体制”,这即我们所说的启蒙现代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现代性也逐渐暴露出弊端。到十九世纪末,在反思和批判启蒙现代性的过程中,以感性为中心的审美现代性随之形成。审美现代性“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感性诉求,是个人对这个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彼岸的生存感”,更关注个体对现代社会的体验,更着重于反思现代人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现代性的一种解决和重建方案,是建立在对启蒙理性批判基础之上的。这种批判基于他们所创立"实践的唯物主义"已经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两种哲学基础——近代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他们在这一全新的哲学引导下,完成了对启蒙理性先验理性维度的国家理性和经验理性维度的单子理性双重批判。在这个批判过程中,重建了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后启蒙理性。它既不同于启蒙那种抽象的、永恒的理性,也不同于当时浪漫主义、后来尼采和当今后现代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