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三)蒋介石的“行宪国大”和美帝国主义侵华的新阴谋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转入战略进攻,蒋介石政权的摇摇欲坠,美帝国主义忧虑愈深。为了延长反动派的寿命,美帝国主义开始考虑新的阴谋计划。其计划的要点是:一、必要时去掉失尽人心的蒋介石,而代之以其他的傀儡;二、组织国民党残余力量和所谓地方势力,在华南或其他边远地区建立反革命据点,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势力作最后的顽抗;三、扶植所谓“第三种”政治势力,以代替腐朽透顶的国民党,或者指使他们混入革命阵营,构成革命阵营中的所谓反对派、以破坏革命;四、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进行新的和谈欺骗,以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间势力在我国是有很大力量的,不但中国共产党在极力争取他们,以反对顽固势力;国民党顽固派也在极力争取他们,妄图孤立我们.能否争取中间势力,是我们能否战胜国民党顽固派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是中间势力中最有军事政治实力的一部分.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地方实力派做了大量艰巨复杂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这一"千古变局"时期,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因日益遭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严重挑战而日趋削弱。中央政权自身的衰落与外在的冲击,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崛起。中央权威严重下降,逐步丧失了对地方统治的实际能力;地方势力则迅速膨胀,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政治势力。在清末民初的贵州兴义,刘氏家族势力的发展,是在中央政府无力维系地方秩序、边境少数民族起义的背景中迅速崛起壮大的地方政治势力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关于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是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抗日战争中期,毛泽东总结各根据地斗争的经验,进一步提出要争取中间势力,必须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必须建立“三三制”原则的政权;必须扩大中间势力的对象,使这一思想发展至成熟。自此,中间势力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逐渐地形成为一股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的政治势力,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由于宪政运动的发展,各种政治势力竞相呈现,在这一背景下,国民政府组建了旨在控制全国帮会势力的“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以便在政党政治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但这一组织的成立并没有达到国民党预期的效果,相反,却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的最终取缔则更疏离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战争的胜利使世界和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使中国暂时呈现出三大政治势力鼎立的政治格局。这一局面的出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大政治力量不均衡发展的结果,对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国民党集团、中国共产党以及中间势力三大政治派别的历史发展情况、现状以及战后主张等方面,分析其在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局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域伊斯兰教派和卓势力的膨胀与叶尔羌汗国的衰落刘正寅西域伊斯兰教派和卓势力是明清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历史舞台上的强大的宗教政治势力,对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叶尔羌汗国时期(1514~1682)是和卓势力的兴起、发展阶段,是以...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台独"政治势力遥相呼应.这股"泛绿"文坛势力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杂志以及台湾笔会所组成.其发展过程和特点为:由隐蔽走向明朗,由海外走向岛内,由言论走向行动,由社会走向政坛.  相似文献   

9.
国际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股势力”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基于种种国际政治势力长期角力的需要,“三股势力”既频繁跨国寻求庇护,又充当敌对势力的“打手”,求得生存发展空间。维护我国政治大局的稳定,谋求长治久安.尽快提升国际合作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反恐合作机制的完善.不断加大跨国合作防范和打击的力度;尽快与周边国家签署或完善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的合作协定: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充实地区打击“三股势力”的机构;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刑事司法领域相关国际公约的完善与落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反恐怖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科学提升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是恐怖活动与反恐怖斗争的长期持续,使得恐怖势力对此次中东北非政治动荡能够产生深入影响。恐怖势力及其活动对中东北非政治动荡的产生、发展产生销蚀、诱发和干扰性的影响,而政治动荡的走势也对该地区恐怖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从"9.11"事件到中东北非政治动荡,"新能量"政治势力凸显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能量和现象,"新能量"政治势力的活动成为恐怖活动的环境。恐怖活动空间的深入,将增强恐怖活动对政治和社会进行销蚀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沦陷区成立了汉奸组织新民会,并在各农村组建了基层组织、各种分会和外围组织等团体。日本侵略者利用新民会在华北农村的这些团体进行政治欺骗、经济掠夺、破坏抗日等活动。抗战胜利后其宣告解散。  相似文献   

12.
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的同志们与军事部队、当地地下党员团结一起,在军事接管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云南省、地、县、区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彻底打碎了国民政府在云南的反动官僚机构;同时,通过征粮剿匪、土地改革等方式巩固、建设了云南省人民政权,有力保障了新中国在西南边疆的统治,为边疆云南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3.
伪新民会是日军在华北组织的一个汉奸政治组织,其奴化宣传活动是日本侵略者同抗日力量之间"思想战"的主要形式,也是日本侵略者笼络欺骗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手段。这种宣传活动的目的、内容完全服从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指导方针及每个时期的中心意图,涉及战力增强宣传、激励民众"决战意识"宣传、强化"反共"宣传等内容,是全方位、多层次铺开的。伪新民会在华北沦陷区进行的奴化宣传虽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最终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以日俄战争为界,早期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宣传维新改革,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考察清末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探讨日本早期对华新闻活动的实质,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两大主流报纸,他们有关中国军事的报道尤其是涉及近几年中国海军发展的报道能切实准确地反映出美国政府对华军事政策的变化。美国涉华军事新闻报道会受到美国一贯的文化霸权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话语的背后总是暗含美国政府的政治利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美国涉华军事新闻报道进行更深层次的语篇分析会揭示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6.
八年抗日战争最广泛的汇集了全民族的力量,铸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血肉长城,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赢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什么促使了中国军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探本寻源,本文尝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揭示中日战争的根本差别在于制度,从而得出了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统一战线、党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不动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执政文化发展往往规定执政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决定执政党执政的具体实践。执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在履行执政使命、完善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的实践中所担当的政治责任等都会从它的执政文化发展中表露出来。当前,我们党的执政文化发展推动着党的自身建设,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建设、组织和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和廉政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当局在华北沦陷区迅速建立起严密的新闻统制系统,提出了一整套新闻统制的政策策略,严密控制新闻宣传煤体,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日伪在华北沦陷区的新闻统制具有严密性、严酷性和欺骗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实现长期占领和控制内蒙古地区的战略目的,不仅出兵扶持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建立伪蒙疆政权,而且以对日感情、出身、民族、宗教、资质和学习成绩等作为选拔标准,通过伪政权强制选派了一批批的青年学生和喇嘛赴日留学,借机灌输亲日反华仇苏思想,培养日蒙亲善分子和开发内蒙古资源的各类技术人才,并将“学成”回国的留日学生安插到配合日本内蒙政策的各种工作岗位上,以服务于日本的侵略战争政策。  相似文献   

20.
1937年8月1日成立的"天津市治安维持会",是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占领区最早扶植建立的傀儡组织之一。该伪维持会遵照日军意旨,临时代行天津市府职权,在协助日军维持社会治安、镇压抗日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市治安维持会"的成立及施政,为华北沦陷区其他伪维持会的建立提供了示范,并为嗣后该地区伪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