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语表达选取或置换宏观语境的特定因素、根据已经存在于现实或头脑中的上下(含前言后语)的一方创设另一方、为言语作品内部的言语行为配置全部或部分宏观语境因素,这三种活动可以统称为言语表达对语境的建构。言语表达对语境的建构作为一种主体参与行为普遍地存在于说写活动中,反映了交际行为的客观需要。言语表达理应重视对语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张梅 《培训与研究》2006,23(5):39-41
语境和修辞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语境制约着说写者的话语组织、建构,同时也制约着听读者对话语的理解。在修辞过程中,修辞行为要和各种语境因素相一致。说写者必须根据语境来建构话语和调节话语。听读者也必须根据语境来理解话语,根据语境的变化来完善对话语信息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言语能力的重要表现。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幽默是对常规形式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正偏离。偏离是幽默的本质,也是幽默的基本来源。语境是言语行为的外在归约性因素,语言是言语行为的实体性因素,而逻辑则是言语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因素。在言语活动中它们都有一定的常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言语表达,对这些常规的正偏离是形成幽默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国内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语境构拟系统,分别从语境的两种存在方式即实体和知识,对语境的分类和构成因素作了描写,但各类因素都是一种平行罗列,缺乏层次性归纳,也没有反映语境作为实体和语境作为知识两者在交际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文章构拟的语境系统力求反映出语境的整体性疆域,体现两者的紧密关系:实体语境最终要被人脑认知形成认知语境才影响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而认知语境的形成又离不开实体语境因素的触发,并表现出认知语境形成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其诞生至今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学习、研究和探讨。学者们认为为了取得交际成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恰当原则被认为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林大津从语用学与修辞学两方面重新界定了恰当原则。林先生将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定位于表达者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对交际目的和语境因素的适应程度,并将之视为言语交际的根本原则。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并在本文从言语内容与语境因素以及言语形式与语境因素的恰当搭配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恰当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其诞生至今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学习、研究和探讨。学者们认为为了取得交际成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恰当原则被认为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林大津从语用学与修辞学两方面重新界定了恰当原则。林先生将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定位于表达者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对交际目的和语境因素的适应程度,并将之视为言语交际的根本原则。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并在本文从言语内容与语境因素以及言语形式与语境因素的恰当搭配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恰当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静态语境观把语境看成是先于言语活动而存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或知识,动态语境观把语境看成随着言语活动开展而动态建构的场景及知识。情境是具体化了的情景语境,情境教育理论实质上是语境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呈现了清晰的情境化教学模型,是语境理论和情境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也是语文教育语用转型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在对英语中表达“赞扬”(compliment)这一言语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赞扬言语行为一般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语段:(1)A compliments B;(2)B responds/acknowledges that A has spoken.这一研究表明,英语中的赞扬言语行为具有确定的表达形式。英美人对亲密者、社会地位不平等者和陌生人为一方,对非亲密者、社会地位平等的朋友、同事和相识者为另一方的赞扬言语行为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某些言语行为的频率会显示出亲密者与社会地位不平等者和陌生人这两个社会距离统一体上的极端相似的模型,而同非亲密者、社会地位平等的朋友、同事和相识者这个社会距离统一体上的中间部分相对立,后者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膨胀状态。  相似文献   

9.
刘静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18-119
抱怨言语行为是表情类言语行为的一种.抱怨同赞扬、感谢、邀请以及表示相同或不同观点、看法的言语行为一样,都涉及多变的语境条件,因此话语形式的选择也是丰富多样的.主要从抱怨语的概念及其特点、汉语抱怨语的构成要素及分类、交际主体语境因素对汉语抱怨语的影响、抱怨语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抱怨时应注意的事项几个方面来对汉语抱怨语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言语行为中,表达者与接收者利用话语的不确定性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图,以进行特殊的交际,这属于一种模糊用语现象。从表达者角度分析,模糊用语可以分为双关、双重、暗示、潜势和无效模糊用语几种;从接收者角度分析,模糊用语可以分为接收双关、不接收、接收暗示、接收潜势、未解模糊用语等几种。显语境和潜语境的落差是凸现模糊用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为例,分析了活动中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取向。教师的言语评价侧重于唤起教学活动常规,帮助儿童建构规范的言语表达,引导儿童把握思考问题的角度。其中存在着教师要求的规范性与儿童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之间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认识,有助于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教学评价的适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口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主要是指在不同国度之间的贸易谈判或沟通中,进行的语言翻译活动。尽管口译是主要针对语言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实际沟通和交际中,有大部分内容都是非语言性质的。因此,翻译人员不仅要重视口译活动中的语言表达,更要重视非言语的交际内容和形式。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非言语因素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口译者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特征,知晓非言语因素在其国内代表的含义,进而正确的翻译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本文首先对非言语交际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非言语交际在口译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非言语交际手段在口译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异议表达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行为,是冲突的一种形式.本文从探讨异议与礼貌原则的关系出发,以现代汉语交际中一些真实的语料为例,结合具体的语境,探讨了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常采用的模糊限制语策略、部分肯定策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异议、给出反对理由间接表达异议等语用策略.来表达这一本质上并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以达到减轻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力度、促进交际曼顺利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构体,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语用意义的产生是认知主体对认知语境假设不断建构、推理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该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境角度探讨其对指令性言语行为的语用意义解释,从听者和说者两个角度分析认知语境在解释语用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从"补缺假说"[1]的角度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实施请求和道歉这两种言语行为时存在的语用迁移现象.为此,作者设计了一个定性研究来考查语用迁移在何种程度上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请求和道歉的言语行为中,及导致语用迁移的原因.研究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英语学习者请求和道歉言语行为中所用的语义单位(semantic formula)的频率中.受试者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迁移可能是由于这些学习者对礼貌程度和三个情景因素的认知是不同于操英语本族者的,因为他们所采用的语用策略可能受中文语境知识的影响,从而导致负语用迁移.本研究表明,语言迁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更重要的是语境知识的迁移,因而验证了王初明的"补缺假说".本研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丰富、正确的外语语境输入.  相似文献   

16.
文化语用学核心任务是研究语言使用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言语行为作为交际的基本功能单位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应当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言语行为具有特定的解释和约束功能。因此,如果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言语行为视为一种文化行为,文化语用学重点解释的则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文化行为、文化语境和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义理论--言语行为意义论,强调意义作为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它以人们的言语活动为背景,密切联系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和有关语境来探讨语言表达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09,(52):32-33
表达和接受构成言语交际活动的两极。表达者的编码和接受者的解码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间经历了多种因素的介入。本文试从接受者的自身因素、交际双方特定关系及心理定向反射、交际双方共知对象的中介作用、言语表达形式、语境五个方面具体分析言语接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言语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语言作为一种编码形式可以传递语义表征的字面信息,而这种字面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完全等同于交际者本身的交际意图,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对言语行为的正确理解必须依靠语境才能顺利完成。一、关于语境研究1、传统语境研究“语境”最初是由波兰人类语言学家B.M alinowski于1923年在其为Ogden和Richards合著的The M eaningof M eaning一书的补录中提出的。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类。前者,指说话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后者,指言语行为产生的具体情景…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交际时往往把一部分意思甚至是核心的意思隐藏于语言之外。实际上,交际者往往通过非言语行为来揣摩和判断对方的真实交际意图,体会言语行为之外的隐含信息,而这种推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过程。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依据,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具体的话语语境来分析非言语行为,旨在探讨非言语行为的认知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