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体”和“式”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 ,在 6 0余万字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探讨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功能。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应同动词本身的词汇义及具体语境中与动词重叠形式相关的连带成分表现出来的意义严格区分开来。语法分析不同于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不能代替语法分析 ,这一原则在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时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孰重孰轻,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导致了教学上的两个极端:或者重形式而轻意义,或者重意义而轻形式,而实际上在语言学习中形式与意义两个要素是缺一不可,不能偏废。本文通过分析语法听写活动过程中学生对语言项目的磋商情况来探讨语法听写如何促进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协商,解决传统教学中语言意义和形式相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洁 《现代语文》2010,(1):21-23
语音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形式不仅有区别语义、负载语义的作用,而且还能作为一种语法手段体现语法功能。本文从标记功能的角度,论述了现代汉语中语音形式(包括儿化、重叠、轻重音等)所体现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吕淑湘先生分析"恢复疲劳"和杨伯峻、何乐士二先生分析关系宾语时曾经遇到一个难以用语法进行分析的问题,即"恢复疲劳"这类语词表面上采用了动宾形式,但并不合乎语义关系。现在看来,如果从语言的本质来看,这一类词和一般的词一样,都是从自然状态语言段中结晶出来的,凝聚了最关键的信息,在组成语词时一概采用了动宾形式,是用两个关键信息点来代表整体,因而无法照顾到语义搭配,所以现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面对它们时才产生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的语法分析是要通过分析语言的形而上学用法消解哲学问题,让语言回归到日常使用中。从语法分析的独特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他所假想的遵守规则悖论就是一种脱离日常语言游戏的哲学问题,一种形而上学的虚构,是由于受表层语法的诱惑对语言进行错误使用的结果,因此这种悖论是需要被消解掉的。从更深层的一种意义上说,这种蛊惑的并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生活形式,被用来解说规则的语言虽然武断,但永远无法跳出我们的生活形式和习惯的制约和建构。这个悖论在某种意义上蕴涵了语言所展开的生活形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符号是线性的,即符号在水平向度上呈线性的排列模式。这种特征在语言的语义、句法、音系等层面均有体现。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探讨符号的线性特征,能够更好地把握Halliday功能语法的理论要旨,理解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成语法致力于探索人类大脑中先天存在的普遍语法,因此把精力集中在了对语言能力和句法的研究,没有对语言应用和语义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知语法看到了这种做法存在的不足,对语言现象进行语义层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探讨认知语法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然后对于语义的生成及其在语言各个层面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探讨这种语义观对于语言习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跨语言的及语言内部的对比研究,解读句法结构、语义表达和认知过程间的依存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方式决定语言形式,句法结构差异是基于个性化体验与互动的认知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映射;2.语义表达是在意象图式或概念结构构建基础上对语义焦点的突显或实现过程;3.句法结构是语言符号的有机统一体,其整体意义永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句法结构和认知方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离不开人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方言     
《现代语文》2006,(4):98-9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按照语法规则构造而成的复杂的多层开放系统。语言系统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子系统构成。  相似文献   

10.
文本翻译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它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旨在让此岸的人了解彼岸的信息。语言形式不同了,语境也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翻译者就要根据“语境”的转变灵活地处理原文,不能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语义意义。否则,译文就会因不符合“此岸”的阅读理解习惯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交换信息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语言是思维的形状,二是里表相依的,因而语法分析必须以逻辑事理为基础,才能给各语法单位以科学的定义;划清各类语法单位内部的界了;提出它们的俣乎客观实际的结构规则。不会逻辑理性的语法分析不能认为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句子分析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就是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这是基础。动态分析就是对句子进行语义和语用分析,语义和语用只有通过句法结构才能体现出来。但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它必须依靠语义、语用的分析才能自足。“只有抽象的句法关系,而无语义语用的句法结构,不可能成句;只进行句法分析而不进行语义和语用的分析,也不是缤密的句子分析。”①语法分析的目的是说明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法必然会涉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在折句时,我们要使三者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  相似文献   

13.
通过英语习语生成转换特征,阐述各类英语习语中的语法、语义、语用等特征,说明这一简洁、有效的语言形式在人们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并试图通过诸多语言理论揭开英语习语内部与转换生成特征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语法范畴因其关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因而是语法研究的重要部分,而对体现汉语语法民族性的由隐性语法形式构成的隐性语法范畴的研究更是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汉语语义语法范畴的发现和研究是新时期汉语语法范畴研究的新进展,它促进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原则的贯彻.带来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孙瑞 《语文知识》2012,(4):44-46
副词"在"和助词"着"在语法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表现为,它们拥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延续性]。相异之处表现为,它们存在两组对立的语义特征——[+事件判断]/[状态性质];[+存续性]/[+持续性]。副词"在"的语法意义可以界定为"事件处于存续状态中";助词"着"的语法意义可以界定为"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语言事实出发,对太原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进行了描写,对其语法特征和语音特极、语义特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语言时间包括三个方面,即语言表达出来的时间,语言表达时间的方式和语言蕴合的时间,一般研究的是语言表达时间的方式;(2)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的“时”和以时为参照点的“态”有很大不同,前表达的是动作在背景时间中的位置,后表达的是动作在动作过程中的位置;(3)汉语只有表达“时”与“态”的二维时间结构,所谓时相是语言蕴含的时间因素,不是语言表达的时间;(4)汉语表达时间的方式有词汇形式、语法形式,各种形式的语法化程度不一样;(5)一般认为语言中有三时的区别,但有人提出“二时”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8.
本分析汉语语法范畴诸家观点指出,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语法形式外延的扩大使语法范畴由综合语推衍到世界其他语言类型,其涵义及分析手段也有很大发展,从而为汉语语法范畴研究打开通道。同时也指出汉语语法范畴研究的“泛化”“散化”倾向,认为需要注意语法范畴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在考查汉语的否定结构时,我们会遇到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有些否定结构与其相应的肯定形式具有相同的意义,即我们所说的羡余否定现象。这一汉语语法的不对称现象已被许多语法研究者所注意。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常见的一些羡余否定现象作一番整理与补充,简要说明它们的语义和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