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效果如何,对其它三门课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确证探索其教学新模式的必要性,进而提供这种探索应遵循的基本思路.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更具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才有可能充分彰显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新课程.课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精神,积极探讨课程教学,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信仰与教学、理论与现实、历史与理论、教学与科研、主导与主体等矛盾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区别于专业课,重在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发展基本规律.要提高该课程教学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就必须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环节,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双常态,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贯彻并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区别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突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改变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方式,实行专题式教学模式;同时注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突破课程理论性强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高校"两课"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使得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高校"两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两课"教育理念,改革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呈现的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课题组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问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考核体系等几个方面,在对调查信息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改进教学的现实对策,以期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体,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作用,新阶段、新形势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主客观条件.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上分析,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前沿阵地;其次是从逻辑框架上分析,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紧抓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特点,具有不可比拟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但是在教学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这门课程的作用,首先必须处理好"两个了解"与"三个选择"、课堂讲授的宏观叙事与历史史实的细微叙事、历史学科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两课"教学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与主渠道.随着时代发展和课程存在环境的变化,"两课"教学日趋需要开放化的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两课"的核心课程之一,能够体现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一必然趋势.发展开放性教学模式,可以从本课程的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索开放化的新途径,以实现教学层次和关系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推动"四史"教育已成为明确的任务,其中党史教育尤其受到重视.因而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探析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而言,党史教育的叙事视角尤其值得借鉴.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为例,按照一定原则将党史教育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