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为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政策保障,且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一致、功能相近,为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要求,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价值指向,是促进新时代好青年培养的必然选择。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目标为导向,突出“一个关键”;以内容为抓手,做到“两个讲清楚”;以创新为引领,抓好“三个重点”;以效能为核心,实现“四个融合”。  相似文献   

2.
“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理性对待“慕课”来袭,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顺势而为,主动参与“慕课”。“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体现在:统筹兼顾,妥善处理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求的关系;强化自主意识,提升师生利用网络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慕课”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解读“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淮南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分析了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改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结论:《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学指导思想为依据,着力解决场馆器材设施的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合力形成不够、其它学科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冲突等问题。建议:加强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以学习研讨方式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合力的形成;课程安排时需要给学生预留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4.
2008年秋季,中国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呈现出许多新特征,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变化和新挑战;本文从从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入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形势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着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三个基本要点:教学内容要抓住一个“新”字;教学方法要抓住一个“活”字;教学目标要抓住一个“深”字。对提高目前高校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亟需与时俱进,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实践依据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的鲜明底色紧密贴合,与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目标相契合,与高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通。从实践价值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了解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指引,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程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从实践进路看,亟需守正创新拓展教学内容,积极主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手段优势,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章梳理“慕课”网络化教学平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思考这一新型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搭建高校思政课在“慕课”时代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从而贯彻和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使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黄海莲 《广西教育》2022,(6):104-106+110
本文阐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机遇,针对思政课教师理论基础知识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普遍缺乏社会服务意识、晋升通道拥挤等突出问题,提出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加强教学技能培训,引好“教学之路”;加强社会服务指导,引好“情怀之路”;完善职称评聘机制,引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阐释了“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内涵,探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思政课程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现实诉求,辨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阻滞因素是全员育人环境不理想、教师和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并探索提出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多维路径:重构“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课程内容;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效应;建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从事西方哲学史教学不能忽视西方哲学史在中国语境与哲学史学科发展相结合的定位.西方哲学史的教学要从中国语境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展开教学,通过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以达致哲学思维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当前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还教于学,着重培养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中,设置学生教学讲演环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师范生技能,为以后的教育实习打下坚实基础,进而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改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设的、实践经验较少的课程.本文以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为基础,提出了改善教学效果的方法,即:培养师生的问题意识以促进教学中的互动效果、解读相关学科内容以界定和把握该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历史合力论"对课程内容做全面和有信服力的分析,以及通过"细节论证历史逻辑"的方法来丰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专业大学生缺乏思辨能力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文学圈”教学模式能从多方面促进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  相似文献   

14.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它哲学史书的突出特征。胡适在书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点,是一种中西和璧的产物。在胡适的时代,以西学概念表征中国思想的做法蔚然成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中国概念来表征胡适西化的方法论特点,其方法论可总括为"另一种‘正名主义’"。由胡适的哲学史方法论可引发出对方法论问题多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新形势下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具有历史课与政治理论课的双重特点,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利于改变青年大学生淡忘历史的现象,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要顺利实现开课目的,必须制定正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型学习方式。教师在这种实践教学中应发挥引导作用,注意典型性、多样性和差异化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延伸。尝试课堂延伸与乡土资源的交融、与社会生活的交融以及与第二课堂的交融,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更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行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时效性,有利于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以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为根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以提高实效性为目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设计六个基本专题进行讲授。同时,专题的设置不固定,注重专题与高校所在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独有优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将理论本体与历史、现实维度紧密结合,既创新理论教学又强化实践教学,使二者协同发力,发挥出最佳效率。  相似文献   

20.
大学扩招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多,教师少,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相当突出。实践证明,师范院校音乐系声乐课采取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的“三结合”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三结合”教学模式弥补了“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使普及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群体性,又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层次性、个别性,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