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解放学生的主要途径又在哪里,"生本教育"的实施就为解决以上所有问题提供了思路,所以教学中,要遵循"生本"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个课在教室,学生在课里的和谐、高效的发展课堂。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下,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要更加严谨,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独生子女,面对挫折往往不知所措,此时我们教师对其自信教育则迫在眉睫。那如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进行自信教育则是个缓慢渗透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坚持下去,利用科学的方法,就肯定能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优质教育.而生本课堂是实现生本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构建"数学生本课堂"的快乐舞台是新课标的展现,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灵的呼唤.我们的数学生本课堂力争做到:在情景导入中播种快乐;在自主学习中品尝快乐;在激励评价中获得快乐;在课堂练习中享受快乐.我们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相似文献   

4.
学生们喜欢一个有缺陷的,一个普通人的教师,他们喜欢一个在平淡的日子里与他们一起进步,一起完善自我的老师,教师只要做本真的自我,我们的教育就会是民主的教育,是尊重的教育,是交往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更是本真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戒,当前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似乎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其实教育就像一张纸,赏识教育如纸的正面,惩戒教育则像纸的背面,二者都不可或缺。更何况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正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改形式下,教师应放手给学生,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树立"生本教育"的新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我们也都懂,但往往因为教师对学生信任不够,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充当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则听了观众与听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利益诉求,突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所有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成熟的社会公民,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这就决定了高校办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从七个方面就高职院校如何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实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做了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8.
赖金兰 《甘肃教育》2014,(18):23-23
正生本教育理论要求学生要善于研究学习、探究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而要很好地贯彻实行新的教育方针政策就必须与时俱进,对师生充当的角色重新定位。一、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转变"学生倾听教师"为"教师倾听学生"师生交往在本质上就是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在教育情境中的相遇、相通和相融。基于这点,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定为"导演"、"主持人"等等。但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因材施教"的故事,最早见于《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定义看,学生是教育的自变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结果都因为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个性发展"都是在"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下展开的。但是,"因材施教"就等于"因生施教"吗?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育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教师、教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每一个因素的变化,我们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因材施教"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0.
很多影视作品里都说,国外的课堂都是快乐如娱乐节目一般,外国学生都是激情不羁、思维奔放,这一直让我们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是一个到中国交流工作的英国老师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他从自身的经历对英国和中国教育进行了对比。他批评了中国目前教育中的分数至上和由此导致的师生关系扭曲,而让他吃惊的是在当下的英国校园里,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8,(1):20-25
日本为达到完全殖民统治"关东州"的目的,从占领大连地区以后,就制定实施殖民教育政策。颁布各种教育法规、设立各种初等学校,并大力招聘日本教员参与对中国人的教育活动。在日本人设立的学校里,强力推行日语教育,在主要科目中灌输"日本中心"主义,让中国学生了解日本,达到思想同化的殖民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2.
"活着"就得体验,体验才算"活着"。人文教育是教人如何"活得好"的教育。因此,体验对人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体验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教育"方法",是与人的目的、价值合一的"方法",体验既是方法也是目的。为了区别于科学的"工具性方法",我们将体验称之为"本体性‘功夫’"。我们不仅要从方法论视域更要从本体论境界去整体理解体验。从本体论境界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文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从方法论视域看,体验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人文教育的体验方式包括:诚敬、专注、参与、理解、反思。  相似文献   

13.
生本教育让物理教学活力四射,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从"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最喜爱活动,并遵从人由整体到局部,先感受后认识的规律去进行试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浅谈生本教育在物理课中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4.
化学这门学科在初中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好化学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育中,需要格外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各种途径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现就初三化学"生本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马立君 《教书育人》2013,(17):12-13
现在许多报刊中的教育类文章里,以"学生为本"已经成了教育上的习惯性流行语,以学生为本究竟怎样为"本","本"到什么程度,似乎没有绝对的硬性标准和统一结论。面对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中小学生,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环境、氛围和情况,去认真地揣摩和实践,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注重寓德育于其中)工作中,我们对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12,(26):11
雷泓霈在2012年8月24日《科技日报》撰文指出:从初中阶段就准备出国,越来越多的好学生选择了"洋高考",这种残酷事实无疑告诉我们,在未来中国教育和和国外教育的"掐尖竞争"中,如果我们的教育仍不及时改革,将有可能败北。中国教育知识根基牢固,但近些年因为学习方式完全沦为"应试学习",原本的"优势"正在转化为"弱势"。正缘于此,国家才一再强调加强教育评价改革、高考录取方式改革,纠正上  相似文献   

17.
莫建明 《师道》2007,(10):35-35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谈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故今天,我们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不能不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德育问题上。德育要"贴"心。德育即生活。"贴"心就是德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以生为本"是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提出的人文关怀的哲学表现,要求我们的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作为基层工作的班主任,是与心灵打交道的人,肩负着学生教育的重任,更应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要实现"以生为本",让学生自由发展,就必须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找到适当的方法。本文提出,要做好"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践性教学,就要拆除学生的"心墙",提高学生学习动力,选择正确的教学手段,并注意适当留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正的学生。在校园里,往往会出现"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的现象,教育的矛盾也变成了"老师不变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面对个体化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