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德治与法治是自律与他律,依法治官与以德治官,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治心与治身,治标与治本,治远与治近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要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应当树立现代德治和法治观念,坚持“两手”抓,切实纠正和摒弃以人代法、德主法捕、重利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德治与法治的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适用出发,通过对法治与德治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德治与法治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中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管理学角度剖析高等学校管理中德治与法治的契合理论问题。德治的本质是增强师生的自律意识,法治的指归是强化师生的他律作用,德治与法治是学校管理的双重屏障。  相似文献   

4.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5.
钟维荣 《红领巾》2005,(4):58-60
文章从管理学角度剖析高等学校管理中德治与法治的契合理论问题.德治的本质是增强师生的自律意识,法治的指归是强化师生的他律作用,德治与法治是学校管理的双重屏障.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面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管理学角度剖析高等学校管理中德治与法治的契合理论问题.德治的本质是增强师生的自律意识,法治的指归是强化师生的他律作用,德治与法治是学校管理的双重屏障.  相似文献   

8.
一个校长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在管理与树立威信中很重要。他的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也是方方面面的,但本文想从另一个容易忽略的侧面谈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行“情治”、“德治”、“法治”的必要。只有做到了“情治”、“德治”与“法治”的完满结合,学校管理者才能够真正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起色、上台阶、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经过论争,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是为“人治”提供理论根据的.“人治”统治和反“人治”的斗争从未间断.德教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在今天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1.
治国单纯依靠法治是不够的,法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手段是并立互补的。德治的实现一是要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制度的合伦理性建设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规范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使制度、规范建立在相应的道德伦理基础上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于世纪之交,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以德治国”,这个思想是在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德治国、德治,其思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其演变的历史轨迹,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认真总结这一历史遗产,以我为主,综合创新,为我所用,这对于我国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战略高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深刻辨析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不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而且还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明确阐述了“法治”与“德治”两并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运用到学校中即为"以德治教".高校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其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未来国民的素质.但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增加可操作性;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和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德育教育的个性化特征;注意培养良好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孔子德治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基础,还对后世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道德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孔子德治思想的提出背景入手,从对统治者的道德教化、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为主但并不排斥必要的刑罚三方面进行剖析,深化对其理论理解,孔子德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我国深化实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提供理论借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以德治国”思想,在吸取前人优秀理论成果和批判宋明理学禁欲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治与法治要本末相依、主辅结合而不能相割裂,德教要遵循“性教一贯”的原则和“循情”、“顺性”的方法而不能空洞说教,德教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官德上,要使官吏能从内正心明志而不受“物之浊”。这些极富创见性的见解,对我们深刻理解江泽民“以德治国”方略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落实“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必须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全面贯彻“德治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师德建设和学生德育两方面入手,推进以德治校。加强师德建设,发挥师德的示范、辐射和教化作用,融德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和接班人。要实行以德治校,还要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与优化道德环境的关系、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基本治国方略;江泽民以理论创新精神明确提出治理国家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深化和完善,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的继承和发展;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实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