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寓劳动行动于情趣活动中高红岩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我校于一九五八年开始,就坚定地走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至今已经三十④年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现实,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本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总要与苦累、困难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我们喜欢谈教育爱心,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没有爱,的确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之爱不是抽象的,它应该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有爱的能力。可能没有哪个老师会说自己不爱学生,但面对各具个性的学生和一道道教育难题,不少老师却一筹莫展。可见,抽象的爱并不能解决教育问题。真正的爱理应包括教育的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体现  相似文献   

3.
陈伟新 《上海教育》2010,(13):42-42
一说起教育国际化,有些人就认为这是阳春白雪,是重点学校的事,或是优秀学生的事,甚至是“富二代”的事,与大部分学校和学生无关。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国际化可望不可及,他们只要学好功课就不错了。这是对国际化的误解,其实国际化并不神秘,并不是高级教育,它与每个学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班干部该怎么选?很多老师选择了与那些曾经当过班干部的同学进行商议,商议之后,就能比较顺利地确定大部分人选,这是很便捷的办法。我认为,这有些过于简略了。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件事,讲究效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效率并不是唯一的尺度。我们不能把一个可能蕴含着丰富意味的存在,简化为一个纯技术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校如果没有课程,学校就不是学校。”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我们可能认为教育只是来自于学校,这就是因为学校具有课程建设的能力。父母也许可以教给我们很多东西,但他们不具有课程意识,也不能系统地、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内容。所以学校最不可替代的在于它具有课程开发功能。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因为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凸显教育的功能,这样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品德与社会》中很多内容有利于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因为视野与信念有直接关系,品社课程中关于劳动素养的教育,不是单一的、灌输式的,而是通过扩大认识视野和自我经验等学习活动而渐趋形成的自我认同。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面对学生的成长要求,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一切需要围绕着现实社会问题来学习,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自然法则、人文关怀的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先后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为了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学校要把这件事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要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  相似文献   

8.
<正>李群,郝志华,张萍萍在《中小学管理》2019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要保障学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落实劳动实践活动,首先,要建构体系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其体现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实现的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教育必须围绕这一方针与原则设计并实施。目前,我国劳动教育还没有像学科课程一样有明确的、具体的、分年度的目标,这样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育者以自己对劳动教育的理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界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不相谋的过程。”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而特别强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的这种理论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具…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班主任说我的女儿学习好,性格活泼,独立生活能力强,要求我在家长会上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推辞不过,我就向大家介绍了下面几点家教体会。一、让孩子经受点挫折“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大多数父母的认识。如果说让孩子吃点苦,有些家长就不一定理解了,有的家长虽然理解但是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对孩子而言,家庭的温暖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他们还需要挫折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受到挫折教育,能提高耐挫折能力,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活。挫折教育的思想,我早已知道,但是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还是去年的事。去年…  相似文献   

11.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社会要进行生产,就需要劳动者了解一切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获得使用一切最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进行知识教育,还要进行技术教育,并在技术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生产的劳动能力。工业发达的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注意到这一点。为此,法国在初中一至四年级设了手工和技术教育必修课,在初中三、四年级设了工业技术选修课。我们在这期和下期分别介绍其要求和教学大纲。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该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搞得更好一些,技术教育应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地说,它要受当时生产发展水平、文化科学知识状况、社会礼俗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如在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非常贫乏,主要是通过成年人向年轻一代传授生活和劳动经验,以及部落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教育活动便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校教育和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活动。所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有很大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它主要是为统治阶级实现其教育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教育救国与教育兴国——兼论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将有所取舍,那么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只唯独教育不能。社会上有种种“热”,而始终没有“教育热”,而且每一种“热”总是伴随着教育的“冷”。读书无用论三番五次地侵扰着人们,似乎只有到了无路可走时,才会真正省悟:对教育的功能的再认识,似乎是时候了。一、教育是生产人的能力的根本手段人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虽然人有天赋的体力,但即便是从事最简单的劳动,都需要别人的经验传授,这一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水平的提高,简单的经验传授已经不能适应对人的能力的需要,因此,专门教育出现了,它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人的劳动能力的手段,即生产人的能力的手段。教育作为传授知识的过程,作为教给人们怎样制造生产工具,怎样掌握生产工具进入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是生产力一代代得以传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能力培养是全面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这方面要求尤为突出。然而,在中专《工业电子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完全走出“重知识轻能力”思想的羁绊,没有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重要性,没有把理论教学与培养学生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抓好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反思,把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  相似文献   

15.
吴国平 《教育》2022,(6):4-6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出台了不少积极的政策和举措,但是往往是热闹一阵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这就出现了各种教育口号各领风骚不多日的现象,而政策措施既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究其原因,改革或创新的夭折主要不是来自反对势力的阻挠,更多的是因为校长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6.
劳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赖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运用;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全社会,各个家庭的事,不仅要解决思想问题,而且有赖于劳动实践的锻炼,章既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课题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又用贴切,典型的事例印证了劳动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果,最终表明劳动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劳动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7.
王云建  张越 《教育》2006,(6):24-2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吗?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 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的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 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教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 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孔祥艳 《现代语文》2007,(8):105-105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我们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已习惯于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朗诵一句,幼儿跟读一句,常常要求幼儿“小手放放好,小腿并并拢,身体坐坐直,说话要举手……”,在如此多的规矩与限制中,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不能随便说话,唯唯诺诺。教师是主角,一统课堂天下,除了少数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合作.既是一种学校教育目的,也是一种学校发展方式。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与技能,更不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通过学校中的学习与生活,形成学生独立自由的人格,教会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和协作共事的能力。我们相信,个人自由和相互依靠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因此,学会合作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能靠政府的控制性管理,不能靠学校的单兵突进,不能靠校长、一个部门或几个人的力量,也不能靠高利害的竞争性驱动,而是要  相似文献   

20.
赫尔巴特在社会现实和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之间建构的德育理念与措施,向我们清晰展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校的德育过程如何与青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与公共生活或公共活动建立关联,从而既拓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经验,也拓展他们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经验和行动能力。这个过程在赫尔巴特的语境中也即训育。训育的真正任务是要在教育的整个进程中观察和纠正这样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是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品格的训练过程,一是儿童最初的道德观念的训练过程。赫尔巴特的德育理念向我们表明,德育任务的推进与落实并不是学校一己之责,它需要家庭生活、学校交往共同体和社会公众三方的相互协作。同时由于形成道德品格的关键始终是在行动与交往,因而三方德育责任的交汇点是要共同为青少年儿童创设道德行动的空间与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