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王海平 《现代语文》2006,(12):114-114
最近社会上流行着一个称呼--"美女",称呼的对象,毋庸置疑,指的是女性.据互联网上调查资料显示,很多女性,不论年长、年幼,不论熟悉、陌生,不论身份、地位,都曾遭遇"美女"称呼."美女,需要帮忙吗?""美女,论文写完了吗?""美女,试试这件衣服怎么样?""美女,最近心情如何,去香港犒劳一下自己吧!""美女老妈,今天吃啥?"……根据传统观念,"美女"用来称呼年轻女性尚可,但若用来称呼长辈女性显然不太恭敬,而且有时会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2.
"五四"女性作家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母亲的名义进行书写,讴歌母爱,抒发母女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反思母性的缺陷,来拆解传统母性价值,解构母性神话,重新认识母亲的地位。她们对父权社会中神圣母性的解构,一方面体现在对父权话语强加于母亲身上的虚构神话的清除,重塑一个新的母亲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建构女性自身的性别文化价值,建构女性自身传统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神话作为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女娲补天“这则神话从一个侧面赞扬了女性吃苦耐劳,智慧顽强的伟大精神以及女性在社会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弗莱和荣格等提出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可以看出“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对老子“自然无为“、“贵柔“、“守慈“等思想的影响.而作为构建中国人精神文化家园的老子思想又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对女性的态度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女性的地位,还依赖女性提高其自身素质,广泛地参加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视域来看,"嫦娥奔月"作为"女性出走"主题的神话原型在中国古代置换变形为以"兰芝出走"为典型的带有行孝守贞、重情重德的主题特征的女性形象.至"五四"时期,再度置换为以"子君出走"为典型的昭显女性独立人格意识萌芽的女性形象."女性出走"主题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系列置换变形为我们在当今时代重新认识、思考女性的社会身份、生存命运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话语是一个文本存在和意义生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权力和权力发挥作用的中介。新闻本身具有自己的话语和报道框架,而在其新闻写作中又会受到相应文化中各种话语的影响,并借助自身的权力建构出新的话语。通过对大众媒介中"女性犯罪"报道的话语分析,发现在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中,媒介既受制于女性话语中既有的"神话原型"的影响,又会建构出新的"神话",形成新的女性话语补充到社会性别话语当中。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的女性写作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作为一个与男性一样平等,一样具有人的权利与欲望的女性,她拒绝接受男性视觉下的女性神话:美女神话,贞洁神话,母爱神话;张爱玲作为一个对女人这一性别有着清醒体察的女作家,她打破了同时代女作家女权视觉下的叛逆神话、知识神话、革命神话。她的写作立场是女人而女性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女"作为称呼语呈现泛化的趋势.本文初步分析"美女"泛化这一现象,并从语言内部、社会历史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探究其泛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家庭、社会活动中重要参与者的母亲群体,是父权社会着力讴歌的对象,在女性自觉意识的感召下,20世纪末女作家表现出了解构"母亲神话"、重塑母亲形象的渴望.以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文本为切入点,追问"恶母"的成因,梳理母亲形象的新变,有助于揭示女性自身在宏大叙事中强烈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古老的神话和信仰逐渐让位于商品拜物教。在旧媒介式微的同时,影像开始凭借自身优势成为现代神话的书写工具。影像是带有信仰成分的现代神话,以观众为目的的神话生产最终落脚在影像消费上,观众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创造性观看使影像消费被建构为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0.
宗教和神话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的缩影,在宗教和神话领域里,妇女的地位也是随着世俗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研究宗教和神话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中西方宗教与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异同,对于研究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在一定阶段下,宗教和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都演绎着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