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贤敏在《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失业保险体系,保障失业保险功能的充分发挥,针对现有失业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弊端,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实际,应采取如下重要措施:(一)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使失业保险的主要受益主体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层次,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此推动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用工制度、不同经营方式的单位…  相似文献   

2.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参保与失业群体之间错位、基金巨额结余与保障功能弱化的不对称和失业保险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限制了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强化失业保险不同功能的政策适应性和针对性设计,以及针对不同失业群体失业保障需求、不同企业雇佣水平、不同行业失业风险和不同统筹地区失业保险基金运用的差异性政策设计,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者积极就业的经济激励,增强制度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考察失地农民与媒介的关系,则必须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失地农民获取更多的非金融性资产;媒介可以缓解和调节失地农民在身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媒介素养水平与失地农民就业机会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媒介组织必须形成合力,提升失地农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失地农民理解与评价媒介的能力,提升失地农民参与媒介的水平,以解决其可持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城乡结合部这一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城市化这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催生了失地农民这一具有相当规模的特殊群体,本文以典型地区成都市高新区中和街道所辖范围内的三个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区(龙祥佳苑、朝阳社区、新民社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经过认真调查取证,揭示其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其就业难的制度、社会经济和失地农民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并从制度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失地农民素质提高三个层面,提出促进其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部分群体,其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正常现象。失地农民之前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经验、价值规范都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再社会化以融入新的环境。就失地农民而言,这个再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在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同时,还要放弃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再重新习得新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产技能、生活技能,去适应工业文明,从而与城市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路径模式主要有三种:全封闭模式、半封闭模式和城乡对接模式。它们产生于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各有其特点。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利于社会保障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公民权利,更好地体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在面对劳动力市场时茫然,在选择培训内容时盲目,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职业指导的缺失是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开展科学、有效的失地农民职业指导势在必行.然而,失地农民职业指导不能只关注失地农民一方的指导需求,而应兼顾劳动力市场与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多方的诉求,将职业指导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进行是失地农民职业指导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职业转换:技能缺陷与培训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职业转换是指失地农民失地且失业后所需进行的在务农劳动与城市就业之间的职业转换。失地农民职业转换存在多种障碍,其中技能缺陷是其最基本的障碍因素。为此,政府与社会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全面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法定社会保障标准低,与其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提高行政效能,灵活处理征地与保障的关系,利用经济和市场的手段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好服务和较高社会保障。广州开发区在解决失地农民保障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其作为责任主体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关键之处在于可持续生计的建立.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的框架分析,指出影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媒介素养这一媒介信息化社会中公民必备素养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失地农民媒介素养与建立可持续生计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通过政府、媒介组织及失地农民个体自身的努力,切实提升该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以促进其可持续生计建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上实行失业保险已经有1个世纪了,许多发达国家在失业保险的普及程度、在失业保险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都有宝贵的经验,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我国人口基数大,国家财力有限,失业保障水平低,怎样让有限的失业保险金发挥应有的失业保险作用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解析国外失业保险制度来探讨我国失业保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也对成人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诉求。成人教育作为对失地农民进行教育与再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开展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增加经济收入,尽快完成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开展一系列城市生活观念与规则教育,促使失地农民尽快完成社会行为层面的城市适应;开展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失地农民在更高的心理层面完成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四个方面的弊端和缺失:失地农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及被保人数不足;已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水准有限;已保失地农民的其它社会保险种类项目地域差别较大;已保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与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分立关系.要克服其弊端和缺失,完善该制度,进而根本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与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整合的问题,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及行政作为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产业承接转移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大量失地农民出现,在分析农民失去土地的途径的基础上分析安徽省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的方式及其内在缺陷,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更好地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保障失地农民劳动权问题是一个关乎失地农民生存权利、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与发展的人权法治问题。实现失地农民劳动权宪政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需要。尽管现行宪法中已规定了失地农民有劳动权,而这并不意味着失地农民的劳动权因此就自然而然地作为已有的实际权利存在。失地农民在为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己的劳动权利却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其合法的劳动权利反而经常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在进行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使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当前,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不仅货币补偿标准低、数额少,而且缺失有力的就业扶持措施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很多失地农民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急剧下降。征地补偿政策调整的重点应当置于长期的就业补偿和社会保障补偿,针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探索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货币补偿、就业培训与安置和创业扶持相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耕地大面积被征用,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如何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领域研究的新课题。很多地方在探索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运用“土地换保障”理论,建起了行之有效的筹资模式,其中浙江嘉兴、四川成都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对其制度的比较研究与分析,从立法形式、资金筹集、保险对象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失地农民也随之增加,然而在对我国失地农民进行利益补偿的机制中却长期以货币补偿为主,忽视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缺乏保障等不良后果。为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增加其就业和市民化进程,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结合对天津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调查,提出应在失地农民补偿机制中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出加大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政府履行相应的教育培训职责,改变教育内容、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