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以其独具面目的格律诗词创作,在中国现代诗坛自领风骚数十年.如何认识和学习毛泽东诗词?该文试图从史诗内容、教育功能、继承创新、诗歌改革等方面,对毛泽东的诗歌主张和创作实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坚  周瑜 《九江师专学报》2011,(3):114-116,121
师范高校古代汉语课中加强诗词格律教学,直接关系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发展、普及推广和开拓创新。在古代汉语课教授格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格律诗词的写作教学内容,是增加学生的古代汉语语感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诗词格律自动检测课件,能解决格律方面的问题、帮助人们杜绝出律的诗词;网络上的诗词论坛则能帮助人们解决诗法和构思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写作者的创作水平,让现代的格律诗健康地成长发展,让唐宋遗风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诗词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诗词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情感丰富,是我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精华。高中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了解我们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陶冶情操,培养性情。“诗言志,歌咏言。”挖掘诗词的内在意蕴是鉴赏诗词的核心。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例如“空”字。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蕴极其丰富的一个词,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激发读者去想象,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化的典范。本就毛泽东格律诗平仄用韵情况作了详尽的考察。作认为,毛泽东从诗词格律既严格遵守,又不墨守成规,“平仄从严,用韵从宽”,这对我们创作传统诗词和探索我国诗歌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格律,具有韵律和谐的美感,应当继承。但继承不等于固守,要使古典诗 词后继有人,必须放宽格律尺度,在革新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古典诗词总体上分为两类,即豪放派和婉约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能发现它存在着“一主二变”的规律:一主”即指一家一种主要词风,“二变”即指在这一主要词风外又有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三个方面,即词中有变、格中有变、韵中有变。  相似文献   

8.
试谈《再别康桥》的朗读 有人称《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格律诗”。 也有人说它是“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刘信生 《上海教育》2011,(22):59-59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有所变有所不变,方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教育之目的在于引导、促进和发展,因此,变是教育的必然,应该变的必须改变,不变则衰;但变化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继承教育稳定特质基础上的发展与提升,不该变的决不能变,变则自我瓦解。教育的一切工作当在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中发展行进。西北师大附中近十年的发展就是“不变”与“变”和谐统一发展的十年。  相似文献   

10.
变则其久 通则不乏——刘勰论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发展变化的。因此,继承和创新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刘勰对这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文心雕龙·通变》篇是论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专篇论文。“通变”一词,出自《周易·系辞》。《系辞》多次用这个词: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传统诗词向现代诗歌转型发展期间,陶行知创作了许多不仅借用了传统诗词的形式,又在平仄、用韵等方面不完全符合传统诗词格律的新诗,著者将此类介于传统诗词与现代自由体白话诗之间的新诗,统称为“类格律诗”。文章探讨了陶行知“类格律诗”创作的历史情境,及其在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就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而言,诗、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长河的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它们之间虽然有渊源继承关系,但各自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就在词达到成熟的宋代,人们对诗和词的不同已经有所体认。比如李清照就明确地指出了诗词之不同——词“别是一家。”后代很多词论家都对诗词的不同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颇多启发人处。然而大都语焉不详。解放后的一些古典文学研究者大都偏重以文学的认识功能这一标准来评价文学,较少注意各体文学的艺术个性,对问更是如此。比如有人说北宋末以后就应该“词合流于诗。”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歌纵向审美比较的使命是考察品评诗歌思想艺术的“通变”和意义。“通”是“变”的基础,“变”为诗歌的存在和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向上比较要追寻前人开启的路径,后人对前人创作成果和经验的借鉴和继承。向下比较要探究诗歌的题材、题旨及其艺术表现的异化和深化,考察后人如何提供不同于前人或前人所没有提供的新东西  相似文献   

14.
袁枚认为以抒写性情为本质的诗歌是随时而变的,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关于学发展变化、学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学通变观,在中国学通变史上具有集大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初盛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张说在文学上尤多建树。不仅以诗歌创作为盛唐诗导夫先路,而且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文学思想。“通变”是张说文学思想的特色:既有继承“四杰”、陈子昂等人革新理论的一面,也有超迈前贤、创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 ,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从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意境的构成与提炼及其意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词,这里主要指格律诗和具有词牌名称的词,如五言诗、七绝、七律、以及蝶恋花、卜算子、浪淘沙等诗词形式。古典诗词的内容多以描述自然景物、人文地理以及抒发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描述物理现象以及规律的并不多见。在形式上,对文字则要求工整、对仗,对字数和韵律均有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叶嘉莹教授(号迦陵)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教研工作,足迹遍及大洋两岸。在其古代诗词讲授生涯中,她又以“基督、释迦”的担荷精神,深刻地为中华古典文化忧虑而奔走于大洋两岸,成为中华古典诗词的传道者。叶嘉莹教授之独特魅力还在于她用心灵去感悟、解读中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生生不已、固执择善的精神品质,涵养她诗意之人生。其“兴发感动”及词之“弱德之美”审美特质的提出,更是超越于传统道德意识,表现出了对人性之“真”与“善”之品质的体认。“诗词即人生”,是“生命之感发”。这既是叶嘉莹教授对古人诗词的体会,也是她之人生境界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通变"理论是刘勰<文心雕龙>核心观点之一,对"通"与"变"的关系的理解学术界历来观点不一,或认为"通变"主张复古,或认为"通变"重在革新."通变"篇主旨既不是单一的复古,也不是片面的革新,而是指在"通"的基础上的"变","通""变"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有相互制约的一面,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不能割裂开来看.  相似文献   

20.
这篇《诗词格律基础知识》,是为辅导学员学习毛主席诗词写的。目的是使学员通过对我国传统格律诗和词的艺术形式特点的概括了解,更好地理解毛主席诗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因此,凡学习毛主席诗词需要了解的部分就详细些,无多大关系的则从略。毛主席诗词是毛主席光辉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是无产阶级文艺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