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创建于1987年,是四川省最早开办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办学单位之一。学院扎根阿坝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办学积累形成了学院"德高、艺精"的育人思想、"包融互动、传承创新"的学术思想、"艺术生活、多彩人生"的文化理念以及鲜明的藏羌民族艺术文化特色和服务民族地区的应用特色。学院依托学校"民族+师范"的办学思路,以服务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及四川盆地周边地区的文化产业、艺术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聚焦藏羌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凝练了"以科研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实践,以实践活化传承"的办学特色。学院现有美术学、环境设计、公共艺术3个本科专业和美术教育专科专业。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更是其中的瑰宝之一.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是承担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使命的地方,本文就民族地区高校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传承途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切合少数民族社区的生产实际,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注重传承和创新学生所在社区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个方面;途径主要有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社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社区居民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社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能否真正参与社区旅游的发展关系到社区经济、文化能否协调发展.本文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社区旅游的开发为例,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教育引导、利益分配、保障、补偿、民主决策和约束六个方面对少数民族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承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主要有火塘、村寨中的活动场所、节日庆典、传统集市等。然而,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家庭文化传承场逐渐瓦解,社区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9.
社区音乐教育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扎根于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中,与当地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该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作为该地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社区成员的民族认同感,从而自觉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和“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可通过开展双语教育、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依托学校建立社区学习中心等三个途径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跨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因其在地缘政治中的特殊性而备受瞩目。艺术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部分,借助艺术教育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文化理解,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边疆地区文化安全有着很大的可操作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试从文化安全的角度简要分析艺术教育在云南跨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以及三种艺术教育途径,以期引起更多学界人士关注这一特殊族群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讲好少数民族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受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瑶族信歌的传承遭遇民族文化教育场域失位、政府激励力度不够、传承主体与方式单一等困境,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科学研究,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进一步推动瑶族信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普遍提倡文化多元共存的今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路径,实现真真意义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而且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生境是其特定文化产生的基础,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但在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学校教育大都以主流文化为主,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其不至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湮没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出现了成人艺术教育培训,其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传承本土艺术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而地区差异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成人艺术教育各具特色。本文拟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成人艺术教育问题,从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少数民族地区成人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现状等多方面对之进行研究,对于人们学习、了解和参与成人艺术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高校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所在。民族地区的高校要不断加强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责任,积极探寻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以柳州师专为例,探讨了其在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作为本民族发展和传承的主体和原动力,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方式所进行改变的。呼伦贝尔地区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于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该三个少数民族简称为"三少"民族,因为其以狩猎为主要的生活习俗,民族语言在现代化的生活教逐渐退化,所以其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现代高等教育进行充分的结合,保证以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从校园范围内推广和传播"三少"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神秘性。下面,我们以呼伦贝尔学院作为"三少"民族音乐文化走入校园高等教育的例子,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三少"民族音乐如何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现状中与音乐艺术相关教育课程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艺术种类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并且在全球都有着巨大影响。在我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中,少数民族的艺术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劳动和实践中优秀思想和文化的凝聚。当前一些少数民族艺术由于缺少关注和继承,正处于极其危险的局面。当务之急应该从幼儿阶段开始,开展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由于幼儿处于成长发展的启蒙阶段,一旦从小就养成了对于少数民族艺术和文化极其浓厚的氛围和兴趣方向,那么对其之后成长阶段中传承少数民族艺术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本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在分析双廊白族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状况基础上,通过尝试构建以社区为利益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以资源可持续性为导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以期对大理双廊白族村和同类民族旅游社区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的人类遗产,是最重要的民族特征,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却面临着融化消失的危险.本文给出了数字记录技术、数字建模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和虚拟实现技术等数字艺术技术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思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