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体现生活世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试图追求的意义是帮助学生在反思、体验生活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永恒课题。一、学生的生存危机任何课程改革,只有从儿童的生存状态出发,才是道德的;如果仅从某种社会需要出发,漠视儿童的生存状态,那就是工具化的或不道德的,终究会被儿童所抵制、抛弃。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它所针对的问题是“一切为考试而教、一切为考试而学”这一应试教育价值观所导致的学生人…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是儿童的课程。世界百年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道德的课程改革不仅为儿童所欢迎,而且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工具化的课程改革则最终为儿童及其老师所抵制。我国57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工具化的。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确立了"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课程哲学,因而是道德的。道德的课程改革呼唤民主的课程领导。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克服种种被工具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带给我们的是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课程的全新体验。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在引导儿童获取道德认知的同时,努力把社会规则通过体验的方式,内化为儿童的道德信念和稳定的道德价值取向。该课程的这种“双重功能”,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自主地发展、有个性地发展上。目前我国学生普遍处于一种“受逼的”学习状态,与其相应而产生的儿童受虐、权利被剥夺,成了儿童的一种普遍生存状态,课程改革亟待从“根”上发生变革,不仅要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而且急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取而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还继续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杜鹛 《天津教育》2014,(23):39-40
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课程为中介和桥梁。任何课程的设计,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观念下做出来的;任何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受一定文化观的制约。可以说,文化观是课程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课程。践知践行园本文化以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核心价值,强调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梁洁  陈莹 《教学与管理》2007,(7):130-131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把本次课程改革称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学生的生存危机,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让学生过健康、快乐而有质量的学习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改革倡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这种理念和价值的追求并不是一种漫无边际、虚无缥缈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7.
刘正霞 《贵州教育》2012,(15):43-44
2011年9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推行十周年的日子。回望十年,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全面绽放。这场以“课程”名义推行的改革,影响的何止是课程!它关乎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关乎关键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关乎每个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状态和发展潜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把本次课程改革称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学生的生存危机,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让学生过健康、快乐而有质量的学习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  相似文献   

9.
课程不仅是科学知识体系,更应是一种文化环境、民族意识、生存状态。课程改革必须要体现优质教育。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时,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O学习与思考O现代课程理论简述柳海民幼儿园环境质量的评价薛秧丰浅谈活动室物质环境的创设袁爱玲幼儿数学分类活动研究李培美全国幼儿园整体课程改革研讨会综述李莉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概览学前教育课程发展行动研究法赵寄石为了中国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 —学习《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 规划纲要》体会唐淑日本的幼教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王小英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为了中国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 —学习《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 规划纲要》体会(续一)虞永平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荟萃(续) 吴云试谈教…  相似文献   

11.
胡军伟 《文教资料》2011,(9):146-14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相似文献   

12.
课程不仅是科学知识体系,更应是一种文化环境、民族意识、生存状态.课程改革必须要体现优质教育.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时,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了四大新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这些理念既是建构本课程的理论基石,同时又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思想。怎样理解这些新理念呢?现分述如下:一、德育观: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理念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其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三个观点: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品德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生活;实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它是我国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意志、价值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儿童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一、依托课程改革,丰富德育课程内容1.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德育实现无痕化首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水  相似文献   

16.
儿童道德价值的形成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作者在综合他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把社会已接受的道德价值移入儿童的一种模式,倡导儿童道德价值生成的重要性,认为学校是道德训练和道德发展的主场所,儿童道德价值的生成需要教师、教育顾问、教育家和父母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必须把研究儿童作为教师课程能力的核心素养。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开展的儿童研究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学习旨趣、学习思维和学习发展,研究的途径与策略是:通过课前分析研究儿童学习起点,通过课堂观察捕捉儿童学习状态,通过课后分析评价儿童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教学的内容必须接地气,必须和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的生活文化、地方文化,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闽南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魅力、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教育内涵,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的一部分。从闽南饮食文化、名胜文化、民间艺术、节日文化这四方面入手,浅谈如何利用闽南文化来浸润道德与法治课程,让课堂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教育的创新,必须依托儿童的文化特征,基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认知作为起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应是生活经验的道德信仰的提炼。用文化视角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确立品德教育新的价值观和操作范式,建立起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理想课程走向实施课程的高速通道,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相似文献   

20.
徐玮 《中国德育》2008,(11):42-43
在学校德育中,究竟应不应该单独设立一门课程来专门教授道德?诚然,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堂课都应该是道德的课堂。那么,道德又如何来教呢,道德课堂又应该由谁来主导?如何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免于说教和强制灌输的魔咒?如何让我们的道德课堂成为儿童喜欢而又能学到东西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