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梦是近现代以来国人一直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对它的探讨和研究也在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深入。在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的背景下正式提出中国梦,这必将对我国及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政党、社会阶层以及个人都给予中国梦足够的重视和思考。作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成果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其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梳理国内外研究中国梦的相关文献,并对其给予归纳和评述,是研究中国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从一个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中既有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一股文化热潮席卷中国大地,各种文化领域都被人们重新检视和探究,无疑这相对文革时代是一大进步。在这种文化热潮中,傅正谷先生发表了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中国梦文化研究专家。像傅正谷先生这样专志研究梦与梦文化的专家在国内外并不多见,目前也少有人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能与他匹敌。他的研究范围广泛,在中国梦文化与梦文学领域,研究尤其深入,可以说已基本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可称  相似文献   

4.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中既有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梦的世界对话"为主题的中国梦国际研讨会,是第一次由中国政府官方举办的这一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就中国梦进行了深入研讨,对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和实现路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中国梦、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2012年当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时,瞬间“中国梦”成为目前最热门的词汇.不仅仅在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中国梦到底代表什么,13亿多普通民众能否认同它,接受它、如何让它走进民众、让民众更好地践行中国梦的宗旨是目前学术界应该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维度,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国梦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对其本身的理解,还需要通过与美国梦、欧洲梦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有其理论基础,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它所具有的现实性和理想性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未来走向,关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梦"应该具有开放性、对话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就实现"中国梦"而言,当下中国既具有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个体之梦与国家之梦、民族梦与世界梦三个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粱美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成语故事,是一个关于梦的成语故事,梦是这一故事的主题。该故事主要是讲人生如梦这一重要思想,在这一故事中,梦是贯穿始终的文化主题,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纽带。该文主要讲了"黄粱美梦"的内在含义,再论述了"黄粱美梦"在中国梦文化中的地位,对中国梦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梦是新一代中共领导人提出的重要的政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都反复强调要实现以民族复兴为基本目标取向的中国梦,并对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目标做了明确的解读。在党和政府的各种文件中,中国梦也成为一个闪耀的名词概念。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梦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理念,它对于中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必然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学术界应该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认真的研究来了解其真意、辐射其社会价值,使人们从更宽广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国人视野,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力日渐强盛具有密切关系,反映出国人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和信心。2012年11月29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正式提出。“中国梦”科学内涵具有三个基本属性:时代性,“中国梦”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全新转型时期;空间性,“中国梦”的空间范围就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地理区划内的广大国土;超越性,实现“中国梦”就要超越现有一切文明而努力构建出一种适应世界发展趋向的崭新文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如何实现,是每一个中国人思索和探求的。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绵延几千年,蕴藏着丰富深厚的值得我们挖掘的可以借鉴的资源,儒家政治文化中的民本、共和的思想和几千年的实践,无疑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逻辑史研究是中国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当前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特征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使命,是举全民之力,科学应对机遇和挑战,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汲取全人类几千年积淀的先进科学成果和方法,洋为中用,科学分析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精华,推陈出新,促进传统资源实现新质飞跃和现代转型,是文化领域的必然历史要求,是提高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国逻辑史研究包含在内)理论层次、实践价值的根本途径与必由之路。借鉴希尔伯特的元研究、塔尔斯基的元语言和傅伟勋的创造性诠释学方法,提出中国逻辑史元研究课题,有助于提高中国逻辑史研究成果的理论层次,使该领域的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紧跟时代脉搏,把握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容,与大学生党建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旗帜的原则,使高校思政理论课、大学生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思政教育成为加强“中国梦”教育的五大平台和方法途径,增强高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的价值内核,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本文从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把握中国梦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探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引领大学生共建共享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太平广记》符命小说基本上是唐五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探讨唐五代天命观念的重要文献资料。由于命数天定的导向,符命小说不仅有特定的文学主题,折射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所在,而且有相对固定的书写程式,展示出独特的叙事特征。符命小说宣扬命数天定观念,属于民间世俗文化的小传统,虽然与儒家文化大传统有一定差异,甚至悖离,却是精英文化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在理论界被首度提出,始于2005年。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理论界对中国梦的研究逐渐升温。习近平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对中国梦进行阐释之后,中国梦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出现了井喷式状况,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中国梦的起源、内涵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中国梦的研究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服务的,因此推进中国梦的研究要重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要重视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要因应全球化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的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直以来是一个争论的热点问题。毛泽东作为党的首代领导集体的代表,在具体探究其革命生涯和理论贡献的前提下,我们不单单要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决了中国革命路经的要旨问题,还要看《反对本本主义》中阐述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所包括的三个基本方面,更要看《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对人民主体思想较为完整和集中的阐述。唯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革命、建设和改革,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部奋斗历程的概括。"革命"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主题,党的群众路线是伴随着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而日渐清晰与成熟的。"建设"一般视为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前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主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都是在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与主题,党的群众路线内涵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之"群众"也由抽象日益具体化,党群关系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根本考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将"群众"作为所有行动的基本依据和考量标准,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在深度融合、共生互动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