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使农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但在选举中也暴露了选举走过场、候选人产生不民主、贿选及拉票行为愈演愈烈、选举程序繁杂以及选民资格认定和委托投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理顺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解决好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建立财务公开制度,确立海选模式,减少选举环节,尽快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诸如村民参政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淡薄、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认真分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村委会换届选举制度更加完善,村民权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政策法规,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观察时间:1998年7月14日至7月26日。观察内容:梨树县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观察对象:该县所辖村庄的选举过程。其中对杏山乡孤榆树村、白山乡裴家村从演讲、投票到宣布选举结果进行全过程观摩;在十里堡镇九间房村、四棵树乡四棵树村等观摩其投票、计票、第二轮选举和就职仪式。此外,还收看了梨树乡霍家店村选举试点的全过程录相。观察调研方式:实地观察,拍摄照片,查询资料,重点人物访谈,农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海选”一词是梨树人创造的,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各级组织不定调子、不划框子。不提候选人,由农民群众…  相似文献   

5.
村两委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石,也是村民的领头雁,它的强弱及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年来,通过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加强对村支部的管理,提高了村两委干部的素质,两委会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广大群众对两委干部的赞誉度普遍提高,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年下半年,村两委多数又要面临换届选举,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非常关注。本文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分析了目前村两委选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们国家农村政治体制发展的一项重大成就,此制度的设立,对于解决农村有关问题、促进农村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众所周知,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体系的一部分,它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的职能。但是,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无论是法律理论层面亦或是法律实施层面,对村民委员会的地位问题都没有作出准确的定位。关于村民委员会地位的定位问题,在行政法学的理论界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就会出现在行政诉讼中村民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争议纠纷,无法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所以,对村民委员会这一行政主体,给予一个明确清楚的定位,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我国村民委员会制度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原因之一是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员会制度的运作需要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而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很低,民间组织不发达。在这一点上学者们通常意见相当一致。然而对于另一方面,如何培育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学界研究集中于基层政府的推动等,忽视了村民委员会对民间组织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村民委员会与农村社区民间组织的关系实际上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1982年《宪法》首次提出“村民自治”这一概念,到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自治”的性质及职责,自此就确定了村民自治这一基本政策,也逐步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及其自治性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尚未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又存在滞后性,导致现实中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乡镇政府过度干预村民自治以及村委会角色不明确等问题。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效率、进一步加快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实现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结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村庄换届选举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笔者力图参与学界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讨论。本文认为,目前在中国村民自治研究中被重视的“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在解释村民自治的实际进程,尤其是新《村组法》公布并施行之后的村民自治实际进程时,显得过于简单。而以“国家-地方精英-民众”的三层分析作为对二元论的“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补充,或许能为学界开启一扇观察村民自治的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村民委员会作为一种"政治公共领域",本应具有沟通、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间关系的作用,但其在中国大地建立以后,由于自身和外在的种种原因,出现了"上传"、"下达"功能缺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甚至动摇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本文从"公共领域"理论的视角去分析村民委员会的功能定位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思想文化建设、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村民委员会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以期实现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基层民主事业的前进。  相似文献   

11.
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和核心,村委会选举总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收益。从村民的角度来分析,其收益是大于付出的成本的。因此,通过村委会选举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进一步发掘村委会选举对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与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低落,与农村一些村妇代会组织虚置或组织作用弱化有直接关联。在一些地方,农村妇女以及村妇代会在乡村公共权利结构中的状况基本上可用“无权无势“来概括。由于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妇女的组织优势在农村村委会选举和村理中难以发挥作用,妇代会自身组织乏力使妇女在选举中难以形成合力,以表达妇女的意愿。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村委选举制度的全面建立与初步完善,但这一制度在选举的组织与指导、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候选人的产生、选举的监督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急待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妇女参入村民自治状况调查材料的分析,发现,农村妇女的参政热情和政治信任感是吸引农村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良好基础,但农村妇女的政治效能感差、权力意识淡薄。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有赖于村委会选举的逐步规范,同时还相当程度地取决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相似文献   

15.
选民参选率的形成,无论是村民委员会选举还是县乡人大代表选举,都涉及许多具体原因,本文以统计方法进行的综合数据比较和分析表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选民参选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别,但是这样的区域差别,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同样存在,并不是村民委员会选举所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选举制度的类别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正在朝民主的道路摸索前进,全国各级人大和村委会的选举,给人民提供了行使民主权利的训练。在不久的将来,选举的面和层级有可能扩大和升高,为了因应未来即将逐步开放的选举,有必要斟酌各种选举方法。不同的选举方法常会产生不同的选举结果,而且不同性质的选举,也往往需要不同的选举办法来配套。在本文我简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选举制度的操作方法和特性,其中有些曾经在中国采用过。另外,中国各地在推动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些独特的选举制度,本文也将做一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从福建晋江一次村委选举纠纷入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蕴含其中的法律问题,揭示了目前妨碍我国实行村民自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乡镇政府的非法介入。然后在此基础上,剖析我国对村委会选举和村民自治予以司法救济的制度层面缺失,论述了构建村民自治司法救济制度的必要性,初步提出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司法救济制度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候选人规定高于一般选举人的资格条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宪法所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分离、相统一原则的适用范围为县乡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规定高于村委会选举一般选民的资格条件并不违宪。在法规中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规定高于村委会选举一般选民的资格条件,不仅不与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原则相矛盾,而且是使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县乡人大与村委会不同,对县乡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要求也应不同。现行省级法规大多只是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规定了村委会成员的资格条件,指标不具体,缺乏硬约束,无法或不太好进行资格审查,应着重从消极的否定的方面规定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限制性资格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个案村选举的描述与分析,指出村委会选举虽然使妇女的民主权利得以保障,竞争意识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强化了男性操作权力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的男权文化剥夺了妇女政治参与的机会,而妇联组织在村落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地位也弱化了妇女干部的影响力。要改变她们在选举中的弱势地位,就需塑造平等的性别文化,赋权于妇联组织,并在当前对妇女实施保护性政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列举村委会选举与居委会选举中存在的区别,从而探寻它们之间产生差别的经济原因。由此推论,任何民主选举都必须真正反映民意,即人民的利益。否则,选举成了走形式,民主也成了虚假的民主,民众的选举积极性会遭到严重挫伤,国家管理则走向专制,难以跳出王朝兴衰更迭的"周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