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要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由两篇文章中的妻子形象入手,抓住赛珍珠、张爱玲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特质,深入系统地剖析两人的女性意识特征,期能由此对赛珍珠、张爱玲有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时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3.
冉晓莉 《重庆师专学报》2012,(1):119-121,125
赛珍珠的《大地》和张爱玲的《小艾》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她们对封建专制和男权制度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对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她们以跨文化的视阈描写阿兰和小艾对女性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达出各自独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阿兰是赛珍珠成名作《大地》中的重要人物,这一形象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和赛珍珠理解的中国女性之美。笔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具体分析阿兰的美德和反抗意识,她的勤劳、勇敢、坚韧以及超越男人智慧的特质预示着女性解放的可能,体现了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赛珍珠长期被西方女性主义者所忽略,但她确实是支持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的《大地》中女主角阿兰的形象,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赛珍珠与张爱玲都是有着中西双重文化背景的女作家.她们一生对父权文化下的妇女命运保持着敏感和关注.在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佩尔·哈尔斯特龙称:"赛珍珠在提出的众多问题中,一个最严肃、最忧郁的问题就是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名作《传奇》中所描绘的女性性格中存在着浓厚的奴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为男性而奴、为经济而奴。她们为奴的真正原因有二,即社会背景和女性自身。  相似文献   

8.
<传奇>集中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意识在女性身上的沉淀,同时冲击着新时期女性解放意识的慢慢觉醒.在女性文学崛起的二十世纪,张爱玲的女性文学绽放着与同时期女作家的女性文学不同的光彩,她从女性自身的性格悲剧和人性堕落出发,挖掘出女性的落后意识进而再挖掘出她们不幸的根源,使女性文学突破了女性创作达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庐隐和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的作品中都透露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她们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也有着相似和区别.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关注着女性命运,通过文学创作把她们对女性长期遭受的苦难表达出来,反映了她们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庐隐的女性意识刚觉醒,还很困惑;张爱玲则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女性自身,重在对女性命运的重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小说集《传奇》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参与了人物性格的塑造.经过比较,大体上可以将其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无母爱的扭曲者形象、有自我意识的反抗者形象和无自我意识的顺从者形象.在她们身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排斥、男尊女卑观念的遗害、女性心理的某些隐秘东西以及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权社会的反叛.  相似文献   

11.
从后殖民视角看《庭院中的女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珍珠虽然出生在美国,但自小就随父母来到中国。作为一个在中国前后度过了40年时光的作家,以其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作品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境况,在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中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但同时,由于赛珍珠对其所属的美国及西方文化矢志不移,她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难免打上后殖民的烙印。试从后殖民的角度分析、解读她的作品:《庭院中的女人》。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是异于当时主流“大叙事”的一个“传奇”。在张爱玲小说中不仅展现着世界的荒诞性和生命的残酷性,也蕴藏着华丽而苍凉的时空意识,这与张爱玲审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视角有着密切关系,张爱玲小说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作家张爱玲经历过缺失亲情、曲折求学、爱情失败等一系列人生挫折。坎坷起伏的人生传奇,成就了她文学上的成功。因为缺失的亲情,张爱玲将小说中父辈形象无一例外地异化,或是外貌形体,或是精神状态,或是语言行为。张爱玲用这种多方位、群体异化的表现形式,构建出了一幅父辈百丑图。张爱玲这种对父辈形象进行批判的意识,与其本人的缺失性体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1938年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因她的代表作《大地》而闻名于世。本文概述了我国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及七八十年代以来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状况以及我们现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评价”的态度重新看待赛珍珠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5.
论《大地》三部曲对人性的适度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针对作品中人性主题的研究还不多见。赛珍珠在塑造人物性格过程中,善于从人性的角度叙写人物的深层世界。她在对王龙、王二、王虎这三个人物的精心塑造中,充分展示了其对人性的适度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16.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底色,无论情节多么传奇,场面多么热闹,表现技巧多么繁复,故事的背景都是苍凉的,而这正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较强烈的性别意识的翻译家。她为自己翻译的《老人与海》中文版所写序言及对原作中某些带有男性话语的词汇的劫持,都显示了其翻译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但总体而言,其译作仍不失为佳作。  相似文献   

18.
海内外学术界对其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着眼于她的文学翻译成就,但此主要聚焦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翻译艺术,而忽视了她的散文与诗歌翻译。通过对张爱玲翻译散文和诗歌的述评,阐释张爱玲在这方面的翻译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突显其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突出贡献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从雅各布森所定义的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两个层面来论析张爱玲对《海上花》的翻译, 可以管窥徜徉在语言三度空间的张爱玲不同寻常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