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仰已基本确立.但是,信仰的内涵与政治边界仍不清晰.解决的对策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养一支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论与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内容始终;在政策设计上,运用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在大众文化建设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基于此,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信仰教育既是当前社会思想状况的急切呼唤,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必然内含对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坚定信仰在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埋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当前,面向新世纪的信仰教育必须加强信仰的科学化建设,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特别重视青少年的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更是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领域的伟大革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我国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所决定的。笔者就大学生应当通过哪些路径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价值理念和思维方法的笃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高尚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崇高事业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方向保障,对个体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具有推动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增强实践意识,秉持科学态度,注重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信仰是重要的,但当代中国的信仰现状则值得深思。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导信仰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作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以及实践的角度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信仰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特点、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及如何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持续影响下,大学生出现了信仰问题。树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上,我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价值信仰,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和功能,对于确立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加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协调发展,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对党员干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是应对当今社会信仰选择多样化的需要,也是应对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需要。对党员干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分为三部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理论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育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2.
自信是对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某个目标的确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论断。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坚定自信的思想前提;深刻领会“三个自信”的来源是坚定自信的根本动力;增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历史责任感是坚定自信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是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困扰的有力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梦历程及坚持的态度原则,厘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探寻中国梦实现的现实基础,拓展实现中国梦的多元视野,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从思想维度看,衡量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高标尺,无疑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对最高尺度的认知距离和各种错误观点对最高尺度的解读,使得衡量尺度本身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弄清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必要性,清除种种动摇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错误观点,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件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关注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说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阐述,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新道路的探索与思考。他在比较中正确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行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目标的坚定信念,有助于他正确解释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而对中国革命面临问题的正确回答,也是使中国革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组合构成的新术语,它与"理想""信念"以及"信仰"有着不同的内涵。对这几个术语进行简单的对比和分析,是深入探讨"理想信念"概念并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前提。"理想信念"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就当前而言,理想信念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息息相关。因而,探讨"理想信念"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现实必然性将有利于促进人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7.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目标的一种理论思潮。深入分析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探寻21世纪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市场的关系,坚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石。"四个坚持论"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无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以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建构的需要,它都具有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它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大厦的第四个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文化多元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需要。其实现路径包括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政策引导与制度规约相结合;价值关怀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注意规避四个误区,即思维上切忌两极化,对象上切忌笼统化,内容上切忌庸俗化,方式上切忌运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