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分置巴、蜀二郡,拉开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序幕。张若、李冰为最早的两任蜀郡太守,而此时的昭通境域即有部分属于蜀郡。秦汉以降蜀郡凭借四川盆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历史机遇,对南中地区起到了广阔的辐射和强劲的带动作用,昭通政区的沿革演变亦与蜀郡的分合调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在西南地区设立巴、蜀、汉中三郡,初期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双轨制,最终则在蜀地全面推行郡县制;张若、李冰两任蜀郡太守对郡县制在蜀地的巩固功不可没。此时,昭通即有部分境域属于蜀郡,秦国蜀郡之设立,实为昭通政区之先河,由此开启了昭通两千多年来复杂而曲折的政区沿革序幕。  相似文献   

3.
过去,在巴蜀史研究中,一些论著对秦灭蜀后镇压蜀相陈壮的叛乱,和诛杀蜀侯恽、蜀侯绾的三次大镇压,以及随之而来的废除封国制实行郡县制,评价甚高。认为是秦昭王执行法家路线“反复辟、反分裂、反倒退”的胜利;认为这就促进和巩固了新兴封建制在蜀郡的确立,而仅仅把李冰治水的作  相似文献   

4.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沿袭至汉晋未改。巴郡之宕渠为賨人聚居地,秦设宕渠道。在刘邦建汉过程中,賨人因功受赏,蠲免赋税,宕渠改道称县。秦灭蜀置郡在先,灭楚置郡在后,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员转迁楚地各郡任职,里耶秦简牍记载的蜀郡资中县令史到新设立的洞庭郡迁陵县任职,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依据《华阳国志》的记载,一般认为秦灭蜀国之后张若即担任了蜀守,蜀地的管理体制是守、相并置。但《华阳国志》的记载并不可靠,据此推导出的张若担任蜀守长达40年说也因任期过长而难以成立。无论从地方管理体制长期演变的过程,还是体制本身的运行要求来看,蜀地守、相同置的体制也没有存在的可能。实际上,蜀地管理体制经历了军事管制、国相负责的分封制、郡县制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张若本人在灭蜀之初的身份很可能是成都令,停止分封蜀侯以后,他因曾在蜀地有突出政绩而被任命为蜀守。  相似文献   

6.
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由于历代移民,尤其是明末清初"奉旨填川"的影响,现代四川方言与明代以前的蜀方言、中上古时期的蜀语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献出发,对前人所用的"蜀语"、"蜀方言"进行了梳理,提出"蜀语"有蜀人语言、蜀人俗语和方言学著作<蜀语>等含义;而<蜀语>一书又有唐李商隐在明李实之前."蜀方言"一词较为后起.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伐蜀的建议,派司马错等灭了巴、蜀,巴、蜀便成为秦国版图的一部分,蜀郡随之设置。本文拟就蜀郡设置的时间和第一任蜀守究竟是谁作一初步探讨,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常頞是人名     
本文是关于“常頞”问题的专论。作者认为:据史料,常頞是人名,应有此人,虽无直证(未见史料),但有强厚佐证;《秦“五尺道”新考》中的“秦时查无此人”之说不一定能成立。据研究,“常”为姓氏,春秋即有,至秦,不仅是人名,“常頞”还可能就是秦当时的蜀郡守。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出土的《监北江堋守史碑》记载:公元198年冬,新任蜀郡太守高躬安排冬修,由都水掾史“任锸”和“履历平司”,两个守史现场主持,十日完成。可见当时都江堰习称“北江堋”,且有基层专管干部“堋吏”。此碑与众多石像原在庙中,可能910年8月(五代前蜀时)大洪水将其冲毁。  相似文献   

11.
张若是秦灭蜀后的第一蜀守,功勋旧著却不见经传。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表明:张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逡的统治,推协蜀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措施。张若为蜀地的经济文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秦统一前,在故地设置内史(掌治京师,不与诸郡同列)、北地、陇西三郡.商鞅变法后,南灭蜀,置蜀郡、巴郡.至秦始皇灭六国,先后置三川、颖川(韩故地)、上郡、河东、东郡、砀郡(魏故地)、太原、上党、云中、邯郸、雁门、钜鹿、代郡(赵故地)、汉中、南郡、黔中、南阳、长沙、九江、泗水、薛郡、东海、楚郡(楚故地)、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东、辽西(燕故地)、琅琊、齐郡  相似文献   

13.
文翁石室是全国第一所地方办的学校 文翁名党,庐江舒(今安徽舒县)人。“少好学,通春秋”,具有渊博的学识,“以郡县吏察举”。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任蜀郡太守。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为蜀守”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水利,“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二是办学校,“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  相似文献   

14.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灌县(今更名为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是世界上目前惟一存留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的治水经验,与其子率众人兴建都江堰。他们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的特殊水文和地形特点,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  相似文献   

15.
文翁石室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 文翁名党字仲翁,一说翁仲,庐江舒(今安徽舒县)人,“少好学,通春秋”,具有渊博的学识,“以郡县吏察举”。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任蜀郡太守。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为蜀守”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水利,“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二是办学校。“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自从修筑了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大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物产富饶,但是文化教育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文翁担任蜀郡太守后,除“穿湔江口”,即开蒲阳河,灌溉灌县东部及  相似文献   

16.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治术的两端,并且由此产生“儒生”与“文吏”二类文官群体的分类。汉代中期前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运作模式确立,儒生、法吏并用,或者以儒术缘饰法术,此运作模式有利于帝国行政和大一统的思想控制。汉制,郡国守相不用本郡国人,西汉外籍蜀官在巴蜀地区的施政带有“霸王道杂之”的色彩,使得地方基层社会逐渐被整合到国家秩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地方化”。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行事具有典型意义,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和分析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成都位于四川中部,是四川省省会和中国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古为蜀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成都是古蜀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  相似文献   

18.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正>前言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它担负着四川盆地113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城市生活供水等功能。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其中妙绝天下的飞沙堰工程修建于唐代。  相似文献   

20.
秦自商鞅变法后强大,迫魏由安邑东迁大梁,尽取魏河西地,控制了黄河天险及函谷关;又南伐蜀、楚,置蜀郡、巴郡,夺取楚的汉中、黔中,迫楚由郢(湖北江陵)东迁陈(河南淮阳),控制了长江上游及武关.至此,秦据有全部战略优势,连年东向用兵,至秦王政即位时,『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