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俞军 《教学月刊》2000,(12):17-18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不少专家曾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加以概括。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换一个角度讲,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活动理论正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要解决活动课程、活动教学以及儿童创造性发展等问题就离不开对活动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一、活动的含义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从哲学层次看,人的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能动地与外界物质客体和其它主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人、社会和历史的现实。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①。人的本质是活动的,人必须通过活动来弥补自身的“未确定性”和本能的匮乏性;人是通过活动建筑自己的“世界”的;人是通过活动沟通“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  相似文献   

3.
论创造性发问品质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发问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提出新问题是创造活动成功的一半;创造性发问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发问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一种重要品质。改革中小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发问品质的又一途径;广泛的生活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发问意识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分为两个层次: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虚拟人”的本质是对现实人的类本质的虚拟化,即对现实人的目的性、意识性和创造性活动的提升和对现实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超越;人的现实本质是无法虚拟的,它规定和制约着“虚拟人”的虚拟本质,后者只是前者在网络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于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以带有独创性的见解解决问题。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戎识李…‘曹冲称象”“司马光破瓮救人”等都是非常典型的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物化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化,创新物化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对象化。创新物化可分为自然物的人工生产、加工制造、功能模拟;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新产品;物质使用价值、能量转换技术、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创新物化是人与物的资源的新组合,是设计与演进的产物,关系物化与虚拟物化是创新物化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问题。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常由问题开始,从疑问产生。美国心理学家马兹罗指出:人的创造力分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比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思维);二是自我潜力能力开发的创造性,它虽不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的正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学达到认识过程的智力、能力开发,并且提高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萨特突破了传统人性理论的窠臼,否定人有生而具有的普遍本性,认为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特殊的;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性。但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活动创造的,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下,通过人的自主实践活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而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活动课,较之过去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课,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学习内容和活动材料上有极大的丰富性:在学生的活动中给予极大的选择性;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提倡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体现出多向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  相似文献   

10.
周景凯 《现代教育》2003,(17):76-76
数学创造性思维不仅存在于数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中,也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因此,从造就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出发,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本质的和内在的方面。从认识对象看,创造性认识 是以新的认识问题或认识矛盾为对象的;从认识主体看,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即创新主体才能从 事创造性认识活动;从认识过程看,创造性认识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特殊认识活动;从认识特 征看,创造性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创造性;从思维方法看,创造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也具有探索 性和开创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认识结果看,创造性认识是能获取 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2.
对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曾经引起美学界广泛和持久的争论,本批评了把“美的规律”归于客体对象,即事物自身规律的观点,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章认为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是属人的规律,是人自由创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为什么需要创造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造是人之为人、追求意义的需要,人通过创造活动实现自身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及创造教育的功利化,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创造性,也损害了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基于人性发展需求的创造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创造的欲望、发展人创造的才能、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培植人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卓越。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诗性意识原生于一种天赋的诗性创造力,原始思维特性决定原始人类的感觉力、想象力和情感性,是最早的诗性元素.在人类艺术思维成熟之前,诗的情感、意念曾寄身舞、乐、图腾等原始艺术,诗的话语方式也因最早是宗教礼仪活动的祭祀颂祷言辞,而与歌、谣等专裁情感的有韵文体来源不同.诗的这一文化身份对理解诗何以被奉为儒家人格修养的起点颇有启发,诗也因此拥有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艺术身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劳动在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在人之外不可能有任何自然力量或超自然的力量能够进行创造性活动。人的劳动之所以具有创造性就在于:一方面,人具有创造的需要和能力;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要素和结构具有创造性的内在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本质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劳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它创造了人及其人类世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创造力是人类所持有的能力,而人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创造,裎是创造力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实践是根本,是创新的根本,创造力的最终表现是实践。把握创造力的实践本质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作为"地球上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是有思想的,"反思"几乎成了本能.在人们"肚子"里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脑袋"中的问题日益突显.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即对宇宙的真谛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穷根究底式的探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就要认识人作为智慧生命体的价值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生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自由自觉的劳动过程中,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并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促使社会进步和发展,使人自身充实而幸福.这就是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它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知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生存需要基础性知识,人类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知识。基于上述理念的知识论,学习科学知识需要了解知识的相对性与相关性,进而把握知识的同一性。透过这样的学习范式,才能真正地领悟科学的本质。在学生科学课程学业成就评价中,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詹蓓 《黄山学院学报》2007,9(3):163-165
当今网络学习环境所固有的开放性、即时性、自主交互性、动态多维性和虚实交融性等诸多特质,赋予自主学习及其学习方略以许多全新的内涵。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及其学习方略,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终身教育和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等新的教育理念的显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