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法国大革命和英美的革命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创制试验,但法国人的革命和盎格鲁-萨克森人的革命在取向上有明显的差异:后者侧重于追求自由,前者则侧重于追求平等。本文描述了由法国大革命所折射出来的法兰西民族的那种无限崇尚平等的政治文化特性,初步分析了其基本成因及后果,肯定了法国大革命激进性的积极意义,并指出了这种激进性的弊端,以及由此引出的历史启示,那就是成功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创建,有赖于自由与平等这一对现代文明核心价值之间的温和协调。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3.
革命戏剧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革命家们注重的是戏剧的宣传功能而不是它的艺术功能,戏剧也就成为实现“民族再生”理想的政治工具。在政府的号召下,作家们创作了数量巨大的革命剧目。革命戏剧反映了政治派别的政治理念和大革命的进程,时大革命乃至后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18世纪末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深深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一部几乎始终贯穿着革命的话语和实践的、标准的革命史。 以本文的篇幅,当然不可能全面探讨这一课题。笔者在这里只想初略地讨论一下其中的一个方面,即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和20世纪中国革命崇拜心态形成的关系。 一、法国革命的世界性影响主要 是一种文化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对人类历史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传统的大革命史学认为是在经济和政治上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一个杰出的模式(索布尔的论点)。但最近人们多不再这样看了。美国的法国革命史专家、宾州大学历史系教…  相似文献   

5.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重农学派是一个以推进现代法兰西民族国家建设为己任的经济学家群体。他们认为国家治理必须严格遵从自然秩序,因而在经济上要实行自由放任,在政治上则要切实保障每个人的自然权利。他们还认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是这方面的最好典范。重农主义学说的形成实际上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启示和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因此也有了一个与亚当·斯密的英国流派有别的法国流派。重农主义不仅涵育过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民主气质,而且还透过法国大革命,影响过并将继续影响现代世界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被称作“光明世纪”。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惊天动地的法国大革命,就发生在这个世纪。在这个“光明世纪”,那些用自己卓越的思想孕育了法国大革命的伟大思想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人类的永久的崇敬和纪念。恩格斯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  相似文献   

7.
18世纪席卷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一场适应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荡涤了旧世界,使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确立了西方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原则。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以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对欧洲、美洲以及对以后的亚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略做探讨。启蒙运动最早出现于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了许多反映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政治思想派别,各派思想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启蒙思想的主流。由于英国革命的目标始终停留…  相似文献   

8.
《新教育(海南)》2005,(8):47-47
18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因为法国大革命,因为启蒙运动,还因为卢梭——他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手,是启蒙运动的主将,是“爱弥儿”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卢梭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杰出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他的学说在法国大革命中曾象神话一样激励人民奋起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为雅各宾派建立自由、平等的“永恒正义王国”提供了理论根据。雅各宾派竭力将卢梭的理想付诸实践,但现实却最终使雅各宾专政成为一场”伟大的历史悲剧”。这场悲剧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面对近代中国信仰与秩序双重转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出于急切的救国启蒙的功利主义目的,纷纷向强大的西方寻求思想资源。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旗号,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他们却仍然没有摆脱中国革命的“实质性传统”,走出了不同于法俄革命、英美革命的“第三种革命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后“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革命”的逻辑渐渐取代“启蒙”与“复兴”。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中心的新文化诸将在与国民党右翼的对话过程中呈现出“立人”与“立国”的思考。胡适对“个人主义”的坚持、对“实验主义”哲学的尝试和周作人对国民党杀伐的批评、对政治力量的拒绝,构成了对“立人”与“立国”的重要思考,这些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新文化在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新变,主要是新文化与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密切的联系。这一变化主要由毛泽东带来的。毛泽东以实践理性思想从政治上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隐藏的社会政治革命的维度突出来,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精神作了合乎时代要求的改造,或者说重构。他还从文学上以《在延安文艺产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范本,将文学革命化,强化了文学的组织原则和党化特征。这些改造一方面受当时抗战大环境影响,更主要是受毛泽东本人的个性气质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承续晚清梁启超"三界革命"主张,以思想革命为旨归,促进了文学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其文学现代性启蒙思想来源于法国启蒙思潮,启蒙范式是从语言工具的变革继而至文学思想的革命,文学样式则站在"人"的立场,重新去发现并认识人的价值,继而实现其启蒙主张。陈独秀的文学追求虽然审美考量不足,但是对启蒙现代性的追求符合历史规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才在西方列强的欺压和凌辱下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辛亥革命的爆发终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在国体上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广大民众仍旧处于封建蒙昧主义状态。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动荡演变及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宣传。民众的政治觉悟逐渐提高,五四运动时民众的政治心理带有了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这种“民主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轨迹。最终导向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民主革命。”因此探索民众政治心理的这一变动过程,有利于我们总结中国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皖籍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显得特别耀眼。这一群体具有双重教育背景,历经辛亥革命、新文化启蒙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逐渐形成独特的历史性格和群体特征。群体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内呼外应的二元格局,陈独秀是这一群体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启蒙与革命的历史责任构成了这一群体一身二任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以及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已经提及,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它们继续深化和发展。本文将从对儒学的批判、对国民性的剖析、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民主科学的认识、对白话文的提倡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