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从近两年中考“话题作文”的形式来看 ,话题作文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命题式话题作文。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话题作文 ,有人称它为话题作文的雏形。命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 ,让考生围绕它作文。如黑龙江省 2 0 0 0年中考作文试题之一 :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二、导语式话题作文。有人叫它“引语式”话题作文。命题者先铺叙一段话 (这段话不是材料 ) ,把考生引到话题上 ,这比命题式话题作文多了些情境、意象 ,它有利于考生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 ,从而使考生做到人人有话说 ,个个有文写。…  相似文献   

2.
从1998年以来,江西省中考作文取消了对文体的限制。1998年与2000年均注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1999年,根据材料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2001年标明“文体不限”。中考作文命题由文体的“限制”到“文体不限”,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受到了老师和考生的热烈欢迎。但是,有的考生在写作“文体不限”的作文时却反而无所适从。就拿2001年我省中考作文来说,要求考生围绕“尊重”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作文确实有点不伦不类:前面看起  相似文献   

3.
从 2 0 0 0年开始 ,中考作文进入了“话题作文”阶段。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 ,启发学生思考 ,激活其想像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相比 ,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 ,或联系实际 ,或发挥想像 ,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熟悉的事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话题作文体现了中考作文改革的方向 :“作文要减少审题障碍 ,淡化文体 ,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样一种开放、宽松、灵活的命题形式 ,深受广…  相似文献   

4.
考场真题请以师生之间为题,写一篇作文,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不少于600字。写作指导2009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师生之间这个命题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因为考生每天都与老师打交道,这个命题贴近考生生活,让  相似文献   

5.
连续这几年,河南省中招作文命题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不难看出,淡化文体,降低审题的难度,已成为今后中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所以,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更要有目的地练习三大文体,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淡化文体”类作文试题已在中考中崭露头角.“淡化文体”类作文也称“文体不限”式作文,它是指一个命题不至于写成一种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文,是指考试命题只为考生提供一个“谈话的中心”,这是作文写作的基点,考生作文内容只要与题目阐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即可。通常,命题人用一段揭示语引出一个话题,启发思考,考生可以在限制的范围内选用一定文体形式进行写作。“话题作文”具有鲜明的特点———“自由”,表现为:从内容上看,审题难度降低,写作内容宽泛,只要围绕话题立意构思,阐发个人的见解即可,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二是从体裁角度讲,淡化了文体观念。考生可以根据写作内容选定适当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某种或某几种较常规的固定的文体。阅卷…  相似文献   

8.
2012年的中考就要来临了。值此重要时刻,要复习好作文,就要首先明确中考作文的规律。国家教育部在关于中考的《指导意见》中对作文的命题要求是:"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为贯彻这一精神,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呈现出以下规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尽管各地都坚持“写作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方向.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为学生提供自由展示才情的舞台。但我们还是发现,每年中考各地都有不少考生在审题时出现偏离文题,甚至不受文题的约束而另起炉灶,造成失误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尽管各地都坚持“写作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方向.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为学生提供自由展示才情的舞台。但我们还是发现,每年中考各地都有不少考生在审题时出现偏离文题,甚至不受文题的约束而另起炉灶,造成失误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题目】 请以《师生之间》为题,写一篇作文,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不少于600字。 【考题解析】 2009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师生之间》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因为考生每天都与老师打交道,这个命题贴近考生生活,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考生们都可写亲历的事情,写独有的感受,写真事,抒真情,讲真话,易于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2.
这两年全国及各地高考作文大部分是话题作文,并且大部分是“文体不限”或“自选文体”,只有湖南省的作文要求是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这对于平日写惯了“淡化文体概念”的考生来说是一大难事,很多考生写记叙文不是记叙,写议论文不是议论,写的只是以某物作为线索串起几个片断来抒发情感的片断散文。因此有些考生语文高考失误。  相似文献   

13.
话题作文步入中考以来,至今已占据了中考作文试题的主导地位。从近年的中考话题作文试题来看,命题者一方面在发挥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等优势,为考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为使作文考查更符合选拔人才的要求,又增加了许多理性思考。反映在命题上,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趋势:一、内容上更强调面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联想和想像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但只作用于考生想像世界的话题,容易使一些学生步入胡编滥造的误区,从而淡化作文中的自我色彩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放眼近年的近百道话题作文试题,绝大多数话题都…  相似文献   

14.
纵观2005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试题,不难发现,今年的作文题开放度更大,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试题也是“百花齐放”,有命题、半命题作文,有话题作文也有材料作文。其中,多选样式成为今年中考作文题的“宠儿”,成为今年中考作文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看:山东青岛市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文(1)一次不平常的经历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争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身份的校名和人名。(2)以“珍爱”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身份的校名和…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检查考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最好方式 ,学生要写好临场作文 ,除了平常应多读、多练 ,夯实写作基础外 ,还应掌握一般考场作文的写法。笔者认为 ,写好考场作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扬长避短 选好文体从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附带材料 ) ,到2 0 0 0年高考作文命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附带材料 )的命题趋势来看 ,对文体要求已由闭合式转向开放式 ,即除诗歌形式外 ,文体不限。在这种情况下 ,考生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为坐标来定文体 ,而应该仔细衡量一下 ,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是什么 ?擅长描写记叙 ,就应选择写…  相似文献   

16.
从2002年的中考话题作文试题来看,一方面,命题者在继续发挥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等优势,为考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为使作文考查更符合选拔人才的要求,又多了许多理性的思考。反映在命题上,就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从中可以窥见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一是内容上更强调面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但只作用于考生想象世界的话题,容易使一些学生步入胡编乱造的误区,从而淡化作文中的自我色彩和真情实感的表达。像2001年出现得比较多的以“《西游记》”(福…  相似文献   

17.
从2000年开始,一些地方中考作文取消了对文体的限制。作文命题由文体的“限制”到“不限”,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受到了老师和考生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8.
考试书架     
《中文自修》2007,(4):62-63
向你推荐《新中考作文》这里推荐《新中考作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与大家分享。《新中考作文》,“新”字主要体现在对新课程新课改要求的实现上,它淡化文体,不按三种文体编排:它不是作文选,绝不罗列良莠不齐的所谓优秀习作来搪塞读者。全书分四部分:“中考作文夺高分应试方略”,从命题形式、内容主题、写作要求到分值权重,条分缕析,匠心独运,点石成金,令人眼睛一亮。书中摘选均出自各地中考作文,内容洋实.系统全面,针对性强,仿佛为考生度身定做,学生可以借此找出自身差距,有的放矢,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赵利强)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话题”与“文体”已经考了7年的“话题作文”,一大特色是“文体不限”。这类作文的命题,在文体要求和文体难度上应当说是一视同仁的,即既有利于写记叙文,又有利于写议论文;否则,命题者的“文体不限”便是一句空话了。考生千万不要费时去琢磨此题写哪种文体最合适,特别不能把“提示语”里的几句话。依次拿来充当自己的议论层次,这样做,看起来挺省事,其实犯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忌——成千上万的考生在文体选择和议论思路上”撞车”了!当许许多多考生都扑向议论文,都按部就班地解说“提示语”中的几个小观点时,每一位考生的个性就被扼杀了;…  相似文献   

20.
中考作文试题大都由“导语”、“文题”和“要求”三部分组成。对于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由于“文题”地位显赫,自然会引起每个考生高度关注,而对于“要求”和“导语”,不少考生容易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