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假"与"同源"是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通假义与同源义亦有本质区别。但是《汉语大字典》对这两种意义却一律用"通"词条来概括,似有不妥。工具书的目的是向使用者展示字(词)的储存义(理性意义),及其意义发展的脉络。因此,对于具有本质区别的通假义与同源义应区别待之。拟对《汉语大字典》中"通"用法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对于我国文字学、词汇学、音韵学、训古学、语源学、词典学、汉语史的研究以及对考古和文化遗产的整理具有很大的意义,对此前人及当代学者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单就《说文解字》对我们阅读古籍、理解古代文献语言方面论述了六点应用实例:一,寻求字(词)义根源;二、探求现代汉语的由来;三、分析字(词)义的发展变化;四,分析通假现象;五、区别字义;六、保存古义利于阅读古籍。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字典》中的多艾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但其对少数多义字的注释不是按照上述顺序排列的,存在一些问题。即:将引申义注释为本义;将通假义注释为本义。  相似文献   

4.
同一个词语的不同书写形式称为同词异字。同词异字是从词的角度来观察记录词语的文字,它不等同于异体字。对金文复音词同词异字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探讨汉字本身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同词异字的字际关系,对汉语词汇史和语源学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从文字关系上看,金文复音词同词异字之间不只是简单笼统的异体字关系,还有通假、古今、同源、增繁、简省、字形错讹等字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说文》训释语由许慎概括字(词)在各种具体文献中的不同用法并加以提炼而成,是字(词)存储状态的意义,即词典义。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的、稳定的、全面的意义系统。通过对《说文》训释语的整理,可以构建一个东汉时期常用词系统,这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考察了《说文》“小”义类词在东汉时期词义的存现状况和消长情况。首先通过现有的甲金文材料来作纵向分析;然后再通过新近出土的简帛、碑刻新材料来作横向补证,旨在对其字与词的合理认识,消除学界出现的字、词相混现象;再次对“小”义类词的转义即引申义、比喻义的演变情况及过程,做到较为清楚地研究和考察,为研究汉语史的发展提供真实而可信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7.
“与”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词,出现频率高,用法也多;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出现频率极低,用法很少.“与”字在近代汉语中的情况怎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研究它,对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不是没有意义的。本文选择三部较有影响的小说的语言材料来考察上述问题。它们是《水浒全传》(以下简称《水》。成书于十四世纪),《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成书于十八世纪)和巴金的《家》(成书于二十世纪)。我们认为,“与”字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林同志的《怜”苍苔,还是“怜”屐齿?——我对“怜”字的训释》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五期),颇受启发。我不辞浅陋,也来谈谈这个“怜”字。“怜”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要掌握一个词,首先就得理解词义。“诃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因此,词汇中就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字典、辞书就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古音通假”(通论)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字典>对<诅楚文>"将欲復其(貝兇)迹"一句中的"(貝兇)"的解释不确切,在考察前人对<诅楚文>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对"(貝兇)迹"二字的解释之后,认为<诅楚文>中的"(貝兇)"应为"凶"的通假,乃"凶恶"义.  相似文献   

12.
《说文》是汉语史上今存最早的字典.所收的字和词多数并没有什么区别.字即为词.字义即词义。《说文》除了据形说义的本义,也有一些引伸义.甚或是假借义。今文《尚书》是历史文献语言最早的语料之一。许慎为了证成《说文》说义,征引今文《尚书》,共有144例。当然.这些范例并非都是本义。今文《尚书》单音词的总量约1550个左右.有本义义项的单音词比例较高.还有相当数量的本义义项不曾被《说文》引用。本文拟就《说文》说义和引自今文《尚书》的文例,作些比较分析.以探究两者词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围绕张联荣(1997)提出的术语义概念,对比考察《现代汉语词典》六个版本中词术语义的发展演变,探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水平对词的词汇意义、色彩意义产生的影响,体验词典释义过程中词义内容的动态实际。研究发现,在这种影响下,词的词汇意义客观性、时代性更强,词的色彩意义也愈加明晰。学界应增进对术语义的研究,打开学科间交际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中关于"齊"字的使用情况中,除了一般的分项说明外,还有"后作某"与"通某"的特殊情况。笔者通过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古今字是文字职务替代性质的用字现象,其中的古字与今字分别是一词在前后两个时代的当用正字;古音通假现象则是临时借用的不稳定的用字现象,通假字与一词的本字之间却没有共同的义项,仅仅是因为音同音近而临时借用。今字产生后仍沿用古字的情况应视为文字职务过渡阶段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说文》是汉语史上今存最早的字典,所收的字和词多数并没有什么区别.字即为词.字义郎词义。《说文》除了据形说义的本义,也有一些引伸义。甚或是假情义。今文《尚书》是历史文献语言最早的语料之一。许镇为了证成《说文;说义,征引今文悄书x,共有144例。当然,这些范例并非都是本义。今文《尚书》单音词的总量约155(个左右,有本义义项的单音词比例较高,还有相当数量的本义义项不曾被《说文》引用。本文拟就《说文》说义和引自今文《尚书》的文例,作些比较分析,以探究两者词义之间的联系。(-)《说文》用本义,今文《尚书》亦…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汉语里,古音通假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愈古的作品,通假字愈多。因此,了解古音通假的原则和用法,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十六)“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一节指出:“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错。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同义词词林>的义类信息,对动宾搭配短语进行了相关考察与实验.主要从100万字的清华汉语树库(TCT973)中抽取两种类型的动宾搭配词对,共计50611对次(tokens),考察高频双字动词所带宾语的义类分布情况,并基于义类信息对依存树库中的动词进行了动宾搭配识别实验,以"发展"为例讨论了义类信息的效用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20.
裘兴江 《教学月刊》2002,(11):47-48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教学的一个知识要点。在中学语教学中,历来是将“古今字”也纳入“古字通假”的范围。如“反—返”“见—现”“说—悦”等。旧版(第一、二版)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教材和教参都把它们作为通假字来处理了。在1989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教学词典》(罗大同主编)中,也还是把这一类字归入古字通假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