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增强地方高校与国外大学的学术交流与互动,汲取优秀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适应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全新需求。地方高校可从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评价、人才培养制度等几个方面,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中的先进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职教育在坚持本土特色的同时,还要突破"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圈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国际社会需求变化为导向,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国际化课程,实现学科普遍化、跨文化、全球通;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教学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合作和竞争;促进认证制度的国际化和就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区域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趋势势必会提出一个服务产业国际化的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为此,文章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师资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和加强地方政府合作等角度探讨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对策,为高职外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地方高校与外企签约合作,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和定单式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9,(5):98-101
全国约200所主要由办在省城之外地市州的原"师范专科学校",在2000年前后"升本"的本科高校,在国际化、应用型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下,机遇与挑战尤其明显。其中相对较弱同时又有相对优势的外语人才培养,应该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形成"校地、校企、校际"互动机制;鼓励学生海外研修;扎实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普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化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化是普通地方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区位分工和服务面向所赋予普通地方高校的历史责任。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化发展,必须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与互动,实现课程结构的区域性调节与国际化结合,实现教学实践与技能训练的区域性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浪潮,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竞相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与国际化;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和制度等。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疑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以创新型、国际化为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化、国际化为标准,优化课程设置;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以学分制为中心,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8.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任务。研究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涵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和支撑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技术、信息都在迅速发展着,国家对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极为需求,随着国际化逐渐进入我国的政治、文化等领域,具备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而我国高校目前的状况还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高校应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使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趋近"多方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已逾半个多世纪。随着各行各业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英语专业正由传统的语言研究型人才培养逐渐向多元化、应用型培养方向发展。以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模式为依托,审视目前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初步探析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要考虑国家的需求,国家的需求又能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走国际化道路,既要有战略计划,又要脚踏实地,才能卓有实效地推进我们国际化的进程,使我们走在国际化前列。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法国UT-INSA集团以及泛法语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合作为例,研究了中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特点,介绍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已实现的目标以及已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促进高校学生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袁群  李慧懿 《海外英语》2012,(11):92-9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英语商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摇篮,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利于推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文章在分析高校外语应用型人才特征基础上,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实践教学几个方面探讨地方性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文通过分析地方经济下商务英语人才创新培养的定位和商务英语人才创新培养的实施,提出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对高校构建培养国际化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人才培养质量仍与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产业需求。文章借鉴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经验,以回归工程为指导思想,构建与产业密切结合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翻译作为交流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构建新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强调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应该重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应突出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外翻译实践教学平台;不断强化双师型翻译师资团队建设,打造多元化师资聘用渠道。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中国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定位和需求,因此,培养的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将基于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需求,结合其固有的普遍特点,探讨适合此类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企业教育》2011,(3):76-76
近年来,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把握区内产业特色,结合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突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坚持“校、企、园三位一体”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信息通信、集成电路、数字装备、动漫等领域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一条校、企、园三位一体,国内、国外双向结合的国际培训国内化、国内培训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路子。  相似文献   

17.
以战略路线图的分析框架能够呈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进程中需求、资源和措施的相互作用,挖掘在创新驱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的创新点。建议通过创新国内模式来满足个人对国际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通过提高多个元素的国际化水平来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通过完善国际资源引入机制来提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主体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蕾 《成人教育》2002,(1):22-24
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人才全球化,同样,也离不开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包括世贸组织与人才培养国际化;国际认证与人才培养国际化:网络技术与人才培养国际化;跨国公司与人才培养国际化;全球竞争与人才培养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急需解决的课题。针对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构建面向企业的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20.
明确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科学合理的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的需求,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探索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路.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在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引进"倒逼机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学科竞赛引入教学计划,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等,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