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形成的"民工潮"对农村村民自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民工潮"给村民自治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消除"民工潮"对村民自治消极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浅析当代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农村宗族势力对农村社区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宗族势力通过承担村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调解民间纠纷和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村民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满足村民历史感、归属感的心理需求等对村民自治制度起补充、协调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宗族势力通过对村民的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的决策方向和村干部的工作态度、农村的政治文化生活施加消极影响,形成了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村民自治的理论内涵着手,分析了其在中国农村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村民自治这种特殊的自治组织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社会背景下,凸现出积极效应与消极影响的双重性。最后,针对村民自治组织的特殊表象,提出了一系列对于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有推进作用的规范化举措。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对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民的民主意识不强,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农村政治文明的进程。为此,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提高村民民主意识,建立健全、落实有关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快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步伐,从而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与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和提高基层的治理能力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何去何从”成为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与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肖唐镖、赵树凯、温锐等教授怀着关照当下的情怀阐发了他们深刻而尖锐的见解。本刊特约其文,以飨学界同仁,并欢迎大家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全新的深刻的基层民主制度在农村得到了普遍实行。目前,我国的村民自治已进入了全面实施和深入发展的时期,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逐渐浮现,影响着我国农村民主化进程。具体表现在无“钱”治、无“人”治、无“权”治和无“法”治等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还是受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为了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应该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强化资源分配功能;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加快组织化建设;完善农村民主制度,实现依法自治;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发展合格自治主体。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农村10多年的实践表明,民主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从根本上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发展形态,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属性具体表现为:以基层民主化为制度目标,以“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制度内容,为代议制民主形式为制度原则,以村治法理化为制度结果,村民自治制度以民主为取向的发展,既包括了形式化的民主,也包括了实质性的民主;既包括了程序性的民主,也包括了结果性的民主,因此,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属性,是评判和考量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前期阶段社会绩效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8.
关于村民自治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农村村民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它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进程而出现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20多年的村民自治实践,这一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趋于完善,由于诸种因素的存在,影响和制约村民自治的发展。文章就村民自治的实践及内容加以探讨,并对影响和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若干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1982年《宪法》首次提出“村民自治”这一概念,到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自治”的性质及职责,自此就确定了村民自治这一基本政策,也逐步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及其自治性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尚未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又存在滞后性,导致现实中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乡镇政府过度干预村民自治以及村委会角色不明确等问题。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效率、进一步加快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实现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结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从民工潮的形成条件分析入手,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潮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根据实证分析原则,客观地评价了民工潮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认为政府对民工潮应采取“导”的方式,而不是“堵”。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很不一致的基本国情,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转化与分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及从根本上解决民工潮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