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抓住特色 发挥优势 全力以赴做好学校就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温总理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心和重视,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整个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巨大,良好的就业观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而且能影响其职业发展。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念改观不少,但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进一步转变的建议,以期能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将就业提高到民生之本的高度,更提到要推动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出现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相比外部因素,大学生个人的就业动机、范围选择、目标期望、就业方式等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对大学生顺利就业起关键作用。本文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管理工作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就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传统就业管理模式向电子就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本文在分析就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电子就业管理模型、纸质就业协议电子化、电子就业协议签约架构和电子就业管理信息平台等内容,构建了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就业决策科学化,最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5.
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必要建立一个政府、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的有机的就业保障体系,从大学生就业前、就业时和就业后三方面出发,通过就业服务、就业支持和就业援助三个维度的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安全呈现出求职途径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安全意识淡薄、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匮乏以及大学生就业安全形势严峻等特点。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安全应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监管力度,加快大学生就业立法保障体系构建,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安全的管理和监控,创新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歧视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大因素。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健康歧视、其他非主流歧视等。大学生就业歧视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不利于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利用,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反对大学生就业歧视已成当务之急。国家需制定相关反就业歧视法案,用人单位要转变一些不当的用人观念,大学生要积极展示自身优势,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观念、能力、修养的教育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否准确把握就业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关系到大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准确把握教育的内容,是有效进行就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就业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可以从明确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和加强就业修养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将要面临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核心问题。而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就业转型对于解决就业困难、劳动力过剩等一系列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故围绕应用类技术院校大学生并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对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从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入手,从就业意愿、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目标、就业流失率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困境,为就业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紧接着,深入剖析河南省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为就业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动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建议,从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创业扶持体系和就业政策体系五大方面,最终有效提升河南省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全球经济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局面空前紧张。本文首先探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分析大学生职业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应该明确就业主体意识,确立职业实力意识,提高求职竞争风险意识,充分展示自身职业素养和就业素质,创造丰富、充实的职业人生。  相似文献   

12.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芳 《现代企业教育》2010,(22):186-187
就业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大学生事业的成败。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短时期内不会减弱。文章从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多重实践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以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华东地区某高校过去三年的就业数据为例,分析大学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方向、期望与实际就业单位、期望与实际就业区位、期望与实际就业环境、期望与实际就业工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期望和实际就业工资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厘清大学生期望与实际就业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对于精准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大学生和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精准施策,协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整专业、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实施学业规划等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发表于2019年至2022年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中文文献。通过文献分析解读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点和困境。结果发现,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有: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择业观、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相关心理状态、就业困境、就业匹配和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包括:就业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支持不足;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综合就业竞争力较低。  相似文献   

16.
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推进,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和就业机制。面对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特别是对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和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等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近期频繁发生的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向人们发出了严重的警讯。就业形势拷问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呼唤高校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建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生涯规划课程普遍忽视"就业危机教育"。将以促进大学生对"就业危机"的理性认知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纳入到现行的教育实践体系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危机干预,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曹菊案作为"中国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的和解结案,是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和实践的重大成功,但违背大学生就业公平权的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诸如大学生个人、用人单位、学校、法制等多个方面。这些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严重侵害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公平权。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反性别歧视对策的研究显得具有特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全社会都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最大限度就业,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从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构成、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的关系,探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大学生就业的需求、观念、心理、指导、道德等五个维度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剖析,认为构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应包括: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联动机制、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引导机制、就业资源开发与信息共享的互助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的融合机制,从而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