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华 《考试周刊》2012,(64):158-159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的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数量少得惊人——少数学生几乎就没有阅读计划和习惯.提出通过“读书工程”的形式来提醒学生阅读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四年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书习惯,合理安排好时间,把主要精力、黄金时间用于学习,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通过大量阅读,提高综合能力,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
大学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一些新特点,普遍存在着选择没有目的性、阅读习惯不良、读书方法不科学、对新知识不敏锐、阅读内容不合理、追求时髦新媒体等问题。当今社会需要阅读推广,引领读者走进图书馆阅读,图书馆阅读推广也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学好数学,不但要细思考,精做题,还应以认真阅读课本为前提.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教者来说,指导学生阅读好数学课本及课外书籍,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如果能做到会读书、乐读书,并把读书当作获取知识的自觉行为,自学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确.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阅读可以使人及时接受信息.获取知识.更可以体味人生.陶冶性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5.
"成长书吧"是新时期辅导员工作模式的新的探索形式,它主要以"悦读、成长"为主题,以阅读经典为基础,致力于引导大学生消除读书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以增强其读书的方向性、目的性、有效性;使得大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充实思想、锻炼能力,学会做一个人,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营造"处处见经典、人人读经典、时时论经典、常常用经典"的良好氛围,使得大学生的阅读意识得到了不断深化,阅读"质"、"量"逐步上升,阅读形式持续创新,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英语阅读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大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不足.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是导致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该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公共英语阅读中,学习者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公共英语阅读的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知识更是有限的,而要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必须学会自学。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自学的基本途径是读书。我在数学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读书自学的呢? 一、激发读书兴趣 一般说来,数学课本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的,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像看文艺小说那么轻松、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愿意阅读数学课本,不能单靠简单的说教,而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积极创设促进学生读书的情境,使学生对需要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让他为探究问题,发现新知识去阅读数学课本,激发起他们读书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新兴网络通信技术与社会上的物质主义等不良之风使当代大学生对经典逐渐失去兴趣,手机阅读、网络浏览等快餐式、碎片式的读书方式对传统的经典作品阅读带来冲击。开展经典著作阅读活动是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神圣使命的重要举措。大学生阅读经典可以与"伟大的思想"对话,通过综合性阅读和深度阅读,大学生可以与教师一道成为"学者"和新知识的"发现者"。  相似文献   

9.
读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要在大学学习阶段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提高,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展开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途径以及阅读中教师对其影响力等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总结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及问题,提出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初步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培根曾说过: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增长我们的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愉快的阅读,感受新的体验,沐浴在阅读的快乐七天吧.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大学新生的阅读目的不明确、内容较宽泛、过程不深刻、方式多样化,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大学生阅读教育制度、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新生入馆教育实效、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阅读教育,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自实行全国统考招生以来,高校新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大多数人往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少数人甚至学了几年,仍然习惯于中学里比较风行的“死记硬背”,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就很难学到多少真正的知识。这篇短文,想就文科大学生如何搞好自学的问题,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一、掌握特点,严格要求高校文科的课程,一般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1.更偏重于理解:中小学课程涉及的大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最一般的常识,学习这些知识时,采取较偏重于记忆的方法,问题还不大;到了大学,课程内容大大丰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习外语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大学生用于自学须掌握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对于大学生来说,英语阅读能力的强弱能体现出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现实中有很多影响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这些因素可归纳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去年以来,在市委领导同志的倡导下,一个以“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以下简称“三学”)的群众读书自学活动正在蓬勃展开,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三学”活动容量之大堪称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汲取知识的主要形式是个人自学。从最近召开的上海市百名“三学状元”表彰命名大会上,确实看到了原来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通过刻苦自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有的从制砖工成长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所以世界各国为了提升竞争力都把阅读置于重要地位,于是提倡阅读、学会阅读的风潮方兴未艾,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应运而生。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大学是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在远距离教育中,教与学在时空上处于分离状态,以自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便是其教学的基本方式.因此说,以学生为中心,是电大教育走向开放的关键;自学是电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必须十分重视对电大学生自学的组织和指导,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和实施,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大学阶段是读书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修养形成及社会适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选取的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度50名书王的学习成绩、科研项目参与、读书对能力的提升、借阅的图书类型、影响阅读的因素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阅读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以及能力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靠课本知识的学习外,课外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人们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对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通过读书来了解自己的专业,通过读书来完成作业、课题和论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培养研究生就是培养其对某一学科的研究能力,那么培养大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其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迅速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使自己永远拓新的重要途径.因为一个人在学校跟老师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知识需要通过自学来取得.要自学就要有自学能力.大学生应该由教师要求他学而转变为自己要学,这是一个关键.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学而不厌.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大量要通过自学,自学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好多著名的科学家所学到的有价值的知识大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  相似文献   

20.
阅读课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的教材.它和讲读课文的相同之处是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是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凭借.但教师的讲解相应减少,对学生的自学要求有所提高,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阅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进行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