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不断更新,人的社会角色变化多样,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而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能为终身学习和不断吸取新知识提供无限可能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正是在此。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也在于此。其中语言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如何教”——中专语文教学改革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仍要归结到这两个问题。如何才能使“教”——实质上是学生的“学”更有成效呢?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能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是以学生的需要、年龄特征、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2.
在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觉得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教会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有些学生读到初二初三,甚至有些高中学生还问:“语文学什么?”“语文怎么学?从哪里下手?”这里实际显示出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广泛,学习过程漫长,不能立竿见影,单靠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学不好语文,只学语文而不学其他学科也学不好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语文教活,始终把一教会学生学语文”当…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但久而久之,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窄化成了教的目标。进教室之前想得比较多的是“我今天要教什么?我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殊不知.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结果是要靠学生体现的。因此笔者认为从学习目标入手或许能成为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尝试。 一、什么是学习目标 从理论上讲.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执行同一个教学计划、面对学情类似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该一致或至少大致趋同。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王荣生语)的情形并非鲜见。在一次市级教学能力比武中,参赛教师就《兰亭集序》进行了教学设计和现场说课。其中三位教师所撰写的目标分别是:  相似文献   

4.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语教材一年级上册“梦想”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乌龟掉下来后会想些什么?学生由己及“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它很难过。有的说它很失望,还有的说它很痛苦,大多是围绕“难受伤心”的意思谈的,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它很高兴。”这个“不和谐音”一下子引来了全班学生的哄笑,那一瞬间我也感到不解:难道学生未学懂?我顺势追问:“它高兴什么?”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水平测试缺乏实证性的研究,阅读测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套路:选用一两篇文章,从字词句篇、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理解、感悟等方面命题。测试结果也仅仅是算一下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至于测试题目的效度、信度,乃至区分度.则很少有人去作统计分析,更少去作学理的考查。阅读测试命题随意性大,缺少科学的测试标准与命题规则,想考什么就考什么,想难一点就难一点,与实际的教学越来越远。“教学”与“考试”的背离就像“猫捉老鼠”.“教的”在猜“考的”,“考的”在躲“教的”,往往出现“教的没考。考的没教”,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前,叶老就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痛心疾呼。十八年来,我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个人成绩全部位展全系第一名,但每扪心自问:究竟教了些什么?学生究竟学了些什么?到底有多少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却常常痛心疾葺.寝食难安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的若于问题,如刺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7.
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也快十个年头了,但对于教学工作我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怕就怕误人子弟罪大恶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些什么?语文教学到底要怎么教?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会陷入被动,没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姜茏芳 《小学校长》2006,(2):16-16,11
对于语文而言,它不像数学那样,教材目标指向非常明确。语文就是“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会有所差异,所以,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其教学的目标会有所不同,可以说目标是由每个教师自己制订的,尤其是“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学,这本都是合乎教学规律的,但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随意性、盲目性、无确定性,甚至可以说是无目标性,以致造成学生语文课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没来上课也没什么问题。语文课占的时间最多,可收效不容乐观,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语文课的目标问题。在课堂上,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没有想过:给孩子长点什么?  相似文献   

9.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采用“文选”式编排的。不少语文教师只知道一课一课地教课文,一学期教完几十篇课文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很少思考语文教材编排及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如:语文教材为什么要把课文划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什么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怎样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呢?有些老师喜欢先来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比如我姓什么,叫什么,今后的一学期里,就由我教大家语文等等,然后就开始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也有些老师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今后学习语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第一节甚至包括第二节、第三节语文课,不宜马上讲授课文,也不宜马上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学习语文的要求,而是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学生就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1.
梁祖贤 《广西教育》2013,(24):42-43
从教十余年,今年即将再次讲授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我突然生出一种乏味的感觉。以前教授这篇经典文章,我总是先介绍孟子,再落实文言知识,接着是粗浅地分析文章: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借此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宣扬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凭借这些经验和“能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毋需备课。但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是将要沦为一个“只会传授知识”的工具了吗?难道教语文便是“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2.
马兰 《学语文》2014,(3):40-41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是每个语文教师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教什么”归根结底,决定了应该“怎么敦”,并影响着“敦得怎么样”。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  相似文献   

13.
在义务教育阶段“淡化语法”的语文教学影响下,目前的高中新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他们不能确定词性,分不清句子成分,不懂语序规律,所以在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病句,对“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更是摸不着头脑。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离不了语法知识,教学实践也离不开语法知识,因此,很有必要为他们补上语法知识课。不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都基本没有语法教学方面的指引,这就给我们的语法教学带来了难题:到底该教些什么?又该怎么教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怎样教学语文?”这是从教三十多年来,严华银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可以说,这也是所有有追求的语文人必须面对和必须回答的本源性问题。“语文是什么”,是对语文的本质的思考;“语文教什么”,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探索;而“怎样教学语文”,则要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怎样学语文,二是怎样教学生学语文,三是怎样教语文。与众多语文教育大家一样,严华银从语文的本源性问题出发,在思考和探索中,发现语文教学的奥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在教学一线亲身上过无数次课,也听别人上过无数次课,总有一个想法在脑海里盘旋,一篇阅读课文,读到什么程度,就算到位?教到什么范围,就算到,边?语文阅读教学到底有没有轨迹可循,有没有评定阅读教学的客观标准?1988年,撰写《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作者朱绍禹先生指出:“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要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这是个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准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基于此,朱先生在其著作中首创性地将阅读水平分为复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创造性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其学科特点就决定:语文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播、能力训练、智力培养以外,还必须遵循“文道贯通,因文论道,寓教于文”这一语文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说到这点,我们便会很快联想到语文课上那一篇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伟人言行;千古名句;壮丽山河;悬念迭设的小说……无不使人铭记心中。因文受道,寓教于文,真是得益非浅。还有那一篇篇观点鲜明、论据任做、令人折服的议论文,更是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较轻松地完成了德育渗透的教育。然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无论是说明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还是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将如何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所有语教育苦苦探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人提出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卓见高识,但无论哪一观点都没能让人们普遍接受。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教些什么,当下的教学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语水平的提高。我想,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语教学太复杂太“感性”,仅一个语“性质”之争就有千说万论;二是语教学的任何一套理论似乎都还未能现实地解决“少、慢、差、费”的积弊。笔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语教学的苦恼,在这里仅就美学的视角,提出一点关于突破语困境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魏静 《今日教育》2008,(9):49-50
一直以来,自认为对语文情有独钟,学生时代喜欢语文,工作后热爱语文,自认为还算一个比较优秀的语文老师。可是有一天,刚上小学的儿子突然问我一句:“妈妈,什么是语文?”我愣了片刻,是啊,到底什么是语文?我这个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教师,一时竟然语塞。反问儿子:“你认为什么是语文?”儿子想了想说:“语文就是一门学科。”是啊,在多少人眼中,语文就是一门学科,一门基础学科而已。  相似文献   

19.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课文,就是要扣紧词语。只有扣紧了词语,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词语,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所谓“扣紧”,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潜心钻研课文语言,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热情批阅作文语言;从微观上讲,就是针对具体的词语,层层追问3个问题,即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这3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问自己,在课堂上要问学生,并要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  相似文献   

20.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