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无论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目的都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应是终身教育,其先于智育,重于法律。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那么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引入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得多,张岱年先生提出性善论比性恶论更伟大。本认为,人类历史是二律背反中前进的,人性善恶是私有制产生以来的人类历史的两个方面,说性恶论伟大得多或性善论更伟大都有失偏颇,可以说两都是古代思想家力求自觉认识人类自身的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中对人性的论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孟子荀子二人在人性的论述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汉中期 ,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性未善 ;教而后善 ;性三品之分 ;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 ,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叶欣 《文教资料》2014,(7):148-149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本性为善,则弘扬内在的善性,修身养性。本性为恶,则修己之恶以向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导向不同的德育教育,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孟子讲人性本善,故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苟子主张人性本恶,故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西汉中期,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性未善;教而后善;性三品之分;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只要涉及人的学科,都离不开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本文试从先秦孟子和荀子所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出发,来分析不同人性观对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浅析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总结出异同,最后探讨人性论对教育的启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任何教育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以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主流的性善论、性恶论为立论前提的教育理论,可以进一步剖析新课改背景下生本教育理论体系中儿童观、师生关系、评价观所蕴含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11.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生理需要是自私心理产生的最原始的温床,苟子的“性恶论”比孟子的“性善论”对人本性的认识更深刻,对现实更有指导意义。公私心理总量恒定并呈现出反比例的关系,公益心理的教育要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罗素把教育与美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要从小开始。他对西方影响较大的两种人性学说“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提出了批评。认为儿童生来既非“善”亦非“恶”,只有反射特性及几种本能,健康或病态的习惯是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养成的。为此。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起步阶段,儿童的本能具有难以置信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5.
早在3000多年前,孟子和告子曾对性善性恶问题进行过激烈辩驳,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通过分析孟告的辩论,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孟子的性善论,因为人类生存至今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仍旧没有停息,并且这个探讨过程还在持续,那么性善论的价值也将会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思想作为荀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后儒对于荀学争议颇多的地方。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是基于时代的原因,同时也是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矫正人性中恶的成分进而建设有序的社会;他的"化性起伪""隆礼重法"和"礼乐教化"等都基于其性恶论而提出来的,目的是实现由"恶"到"善"的转变。对这问题一探讨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应该弘扬其批判的精神,充分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其礼乐之治思想的合理成分,以及强调法治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人之初     
对人性的了解,早先只是从书本上知道“性善论”“性恶论”,而真正认识初始的人性,还是首次和周岁的孙女接触的半个月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是对"天才"实施教育的一项行动,但这种"精英教育"却受到了平等主义者的批判和反对,认为是违反教育公平原则的。事实上,搜星计划无论对"天才"的鉴定还是培养,都反映出"因材施教"的思想,这是差别基础上的公平,是更高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9.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本文认为,腐败的人性基础是性恶论,但在腐败的预防上又要借鉴性善论,既要从制度体制上预防腐败,又要运用教育感化的手段预防腐败.腐败产生的社会原因主要有权力寻租、价值冲突、权威失落和角色失调.  相似文献   

20.
外来工子女教育公平的问题是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大问题。被誉为现代教育创造者的陶行知先生把"爱满天下"作为谋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为之奋斗不息的人生信条,为我们当下教育公平的推行带来了诸多启迪。实践证明,无论从政策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博爱教育思想对当下教育公平的实践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