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合理构建"双素养+五能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求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等应当是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养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陈雨纤 《考试周刊》2011,(34):210-211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严重而又现实的社会问题。对于在"温室"中长大的"90后"大学生而言,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他们更需培养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坚韧不拔、抗击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对个性化十足的"90后"大学生而言,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当然需要他们自身的修炼,  相似文献   

3.
"两课"教学的内容和目的与"两型社会"理论具有契合性,决定了"两课"教学必然要主动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以彰显其价值和活力。创新"两课"内容,强化大学生"两型"基础知识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两型"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养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存在着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需要、社会文化多元化相脱离、教育形式单一化等问题。文章从"社会人"、社会发展、职业发展、人格养成和社会认同等角度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中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许多教育思想都广为流传,"小先生"教育思想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当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弱化的趋势,笔者从小先生制促进教学模式革新、小先生制对大学生业余时间的充实,小先生制促进大学生学习自信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先生"教育思想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考入重点高校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环境里都是佼佼者,部分学生容易养成骄傲、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负面习惯.这对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成长成才有弊无利.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用"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指导,从各方面帮助解决.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了感恩教育与志愿服务在价值旨归上的契合性,认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回归德育本原的理性选择,不仅是解决大学生感恩缺失、感恩意识淡漠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利他"人格养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坚持德育工作系统化、经常化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健全德育机制、凝聚德育合力、创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载体、巩固德育成果、造就"四实"人才等举措,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相似文献   

9.
《大学》修身思想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修身”精神,养成道德自律、廉洁自律的良好品质,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这一新课题中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经典之一,其所倡导的"修身为本"伦理思想,仍能为我们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提供许多积极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振虎  孙虹 《文教资料》2010,(36):252-254
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可以反映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目标。作者使用调查问卷对所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学习负担适中而学习方法欠佳,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学生适应"被动学习"的特点,恰当地布置学习任务以引导大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同时增加师生交流,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1.
高校应为大学生"村官"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环节、培养内容四方面入手,通过紧抓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源头,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效,促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对于高校学生整体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学生的意识形态养成也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中,有利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与养成,更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进。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概念及特点,继而说明了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最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周亚军 《文教资料》2014,(33):120-122
作为思想动机的道德观念要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还必须通过合适的行为方式才能实现。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德育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重道德观念灌输,轻道德行为养成"的倾向,由此造成当代大学生对待道德认知和践行上出现"知行不一"现象。《弟子规》以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为纲,理论体系完备,德育内容精炼,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做了全面而又具体的要求,对构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惠琴 《考试周刊》2012,(65):95-96
一、良好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从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两方面,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曾做以下精辟的论述:"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相似文献   

15.
王虹 《继续教育研究》2011,(11):163-165
大学生社会体育行为的养成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知行脱节,主客观评价矛盾等问题,这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社会体育行为的培养。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知信行"行为干预理论,可以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有效整合学校、社会体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社会体育实践能力,完善大学体育教育评价;对实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大学体育教育核心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增强大学体育教育社会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玉清 《考试周刊》2011,(31):39-40
叶圣陶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可见,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17.
参与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渠道。为了验证公民参与、"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效应,基于浙江省8所高校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用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参与政治公共事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具有双重影响,且影响力度最强;参与校园自治、参与社区服务对公民意识培育具有正面效应,但其培育效应不全面。"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具有正向影响,但无法显著影响法治意识和自由意识,且影响力度弱于政治参与。大学公民教育须据此有效应对,以促进大学生养成现代理想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所谓公平和效率就会失去依托。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事关高校的发展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内涵的红色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利用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表现在思想品德、核心价值的养成和励志功能。深入研究和融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吸取红色文化的精髓,积极探索用红色文化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和实践模式,对于强化高校育人功能,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晓添 《文教资料》2011,(16):205-206
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大批优秀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而培养出符合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永葆党的先进性,是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其中面对新生代为培养发展对象,深入开展"‘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色,提出了"‘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