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对高层次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学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博士学位教育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础夯实,国外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起步并稳健发展,这些都让在我国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变得顺理成章。当然,在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也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本丈旨在通过对在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存困难的分析,对是否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与教育界同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及学位类型日益多样化、学位体系日趋完善的新形势,在我国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条件已渐成熟。笔者结合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从社会客观需求、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开展工程博士教育的可行性,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设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史以及对美英等国教育博士呈现特性的分析,认为在我国高校设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师教育专业学位制度,实现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有利于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在发展与变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等教育变革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基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地发展与变革是解决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存在问题的基本措施。美国的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创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环境;构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以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与项目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经费保障、毕业环节等方面的特色,认为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探寻教育博士培养的理论基础,促进教育博士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坚持实用制胜,完善教育博士课程体系;凸显教育博士“实践性”导向,注重情境体验;加大经费投入,赋予高校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在教育专业博士培养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其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探索提出相关建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专业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及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概念,明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随后,对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分别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借鉴美国的质量保障经验,建构适应我国国情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培养目标与结果的不完全统一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深入发展产生了负向作用。对学术学位及国外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在制度、模式和标准上的依赖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长此以往,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培养极有可能被锁定在无效率状态之下。从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内生性与外适性机理出发,探寻促使其路径优化的系列纠偏措施——对内纠正对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多方因袭,对外摒弃对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盲目模仿,以期完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迫切性和可行性。认为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完善我国学位制度的需要。而广大的生源基础、丰富的培养经验和积极的参与热情为此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育学学术博士教育存在趋同现象,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本科阶段教师教育专业缺乏衔接,课程模块缺乏系统设计,指导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为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建立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优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模块;改善教育博士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对国外教育博士发展历史,以及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区别的研究,显示实践性是教育博士的显著特征。重视大学与工作场所和职业之间的联系,重视提升学生对职业实践问题的理论反思、研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我国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结果发现当前教育博士研究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教育上表现良好,但在科研实践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训练上比较薄弱,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育博士(Ed.D.)培养方案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d.D.是专业式教育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Education)的缩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高级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教育领域"研究型的专业人员"。该学位兼具实践性和高水平理论运用的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要求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务为基本取向,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底蕴、广阔的实践视野、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教育博士的培养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课程设置必须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有价值的"问题研讨课程",同时采用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美国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改革的动因,介绍了近年来美国一些大学改革传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形式,推出“行动研究博士论文”、“小组合作研究博士论文”、“论文包”等新的替代形式的实践探索。认为美国高校对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改革促进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特色化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相关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0年开始,北京大学等15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开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试点招生工作.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新型的博士学位.在研究了15个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相关招生政策、文件及结合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中突出的几个问题:招生指标调控过紧、招生领域如何逐渐开放以及与教育硕士招生领域的衔接、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不明确、入学外语水平考试如何把握、招生宣传的重点、招生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认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需要结合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对美国关于教育博士的争论的焦点实质与根源进行分析。认为争论只是表象,争论的焦点反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争论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分合,争论的根源是质量观与文化观的差异,争论本身反映了美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争论有助于维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本质及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a recently launched cohort-based Ed.D. program that prepares participants to conduct group dissertations. The program, a hybrid model of 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monthly face-to-face class sessions, is delivered through a partnership between a university’s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a statewide system of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colleges. Discussion begins with a review of the pedagogical rationale that informed program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followed by a presentation of key program elements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hort through an innovative, collaborative dissertation process still in progress.  相似文献   

17.
18.
在探讨教育博士论文包实施背景和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选取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两位教育博士的论文包为个案,具体分析了教育博士论文包的结构和实施策略,并总结了教育博士论文包模式实施的成效和问题。认为教育博士论文包模式实施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改革者能否“在传统博士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维系平衡”。  相似文献   

19.
The Ph.D. versus the Ed.D.: Time for a decis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is study, U.S. institutions that offer doctoral programs in education were surveyed and institutional catalogues of the past decade were reviewed to determine trends regarding the Ph.D. versus the Ed.D.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a) there is no clear institutional movement toward one degree title or the other; (b) research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reluctant and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likely to offer the Ed.D. as their only doctoral degree title, and (c) requirements for the two doctoral titles are remarkably similar, including competencies i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ree common positions of those who favor the Ed.D. over the Ph.D.: (a) the professional school argument, (b) the unification argument, and (c) the autonomy argument.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call for increased national dialogue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by reducing confusion between its two doctoral degree titles.Russell T. Osguthorpe, Associate Dean of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s College of Education, has done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He is presently responsible for graduate program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llege. Dr. Osguthorpe received his education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Mei Jiuan Wong,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Science,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has done research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She is currently completing her dissertation on decision making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经过9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般的培养模式,并随着社会需要不断进行变革,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主、突出第二代Ed.D.项目培养模式、追求制度完善与个性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