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概括了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的新趋势。奈斯比特在这一理论中提出的关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关于信息技术革命、关于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关于重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情感因素等观点不乏积极的意义 ,但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存在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研究方法上的经验主义等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2.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探索社会历史发展之谜、把握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工具。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前瞻性阐释,对于我国探索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具有主体性、承启性、实践性、渗透性、信息及个人性等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于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现代化框架内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模式,内容上以三个面向为准则,目标上以“四有”复合型人才为标准,手段上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并充分重视社会实践渠道及主体性的发挥,惟有如此,才能顺利完成社会现代化条件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动荡,本文提出迷信引发政权更替;下层民众总是利用迷信颠覆社会;迷信的秘密会社是引起社会动荡的组织形式;迷信文献是引起社会动荡的理论准备;迷信的预测是引起社会动荡的重要舆论。文中侧重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提出秦朝的灭亡与迷信的泛滥有关。作者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便为现代化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民工迁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视角来研究农民工的迁移和流动行为运用地比较成熟,它对农民工迁移者迁移信息的收集、迁移决策的作出、迁移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在城市的现代化背景环境下的生存乃至发展都有着较好的解释与运用。本文在关于农民工迁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回顾了有关于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试图解释社会网络在农民工迁移过程中发挥着一系列持续、稳定、有效的作用。通过社会网络对农民工迁移前的支持作用分析以及农民工迁移后社会网络的主动建构两个主要部分来说明社会网络之于农民工迁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存在的关于中国有无市民社会及其名称认定的争论。通过理论的辩驳和事实的考察证明,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只存在国家一社会分离意义上的“社会”,且应正名为“民间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市民社会研究不致发生与原初理论的背离,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性质和阶段。这不仅是一个学术规范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的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这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章以探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强调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难点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分析了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结构的本质,特点以及在新时期的转型。尤其是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历程中,打上传统化烙印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得出了其结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体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上以及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存在诸多矛盾。只有不断解决这些矛盾,中国农村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高校档案作为一种信息储量大、质量高的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社会的挑战。档案管理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观念问题、人员素质问题以及档案管理体制及基础理论、管理技术、档案基础工作等问题都值得高校档案部门去研究、探索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本认为,法制现代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从政治、经济、精神和人员等方面为法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而,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既是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有效之方,也是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人格研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什么是社会的现代化呢?有的理论强调经济的迅速增长,也有的理论强调政治和制度的变革。但是,作者认为社会现实的发展表明,经济增长、政治制度的变革,并不是社会现代化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在构成社会现代化的诸种要素中,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人的因素日益受到学者们的注意,这也是那些社会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容易忽视的因素。本文分析和评论了诸种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人格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关于人格现代性特征的当代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进程导致印度社会诸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分层演变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鉴于印度独特的国情,仅从种姓或阶级角度都不足以厘清印度社会分化状况。各国学者在对印度社会阶层的具体划分以及关于中等阶级的历史作用、规模等问题上既有共识也有不少分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运用外来理论分析印度社会需要极其慎重,切实把握印度社会的实际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信息社会档案信息管理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信息社会的特点,信息社会与档案的关系及其与档案信息开发的关系,探讨了为适应信息社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方式,是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融和的过程,即文化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先导,经济发展是基础,还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生活方式或社会体系以及社会成员在态度、人格、行为方式等的心理上的变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现代社会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传统文化以及人们观念态度上的差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特征。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全人类能共同遵循的、固定不变的现代化模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在其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较长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交叉性,社会主要任务具有二元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思想的中国化;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很快被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取代,则反映了毛泽东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上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程作为人们改造社会世界的典型实践活动、人类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包括社会工程事实、社会工程现象、社会工程理论(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等四个层次。社会工程理论(学)研究只有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并上升为社会工程哲学,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社会工程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而发挥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方法论功能。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现代化已是一股全球性潮流,已成为无数学者热切关注和潜心研究的时代主题。文章在对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归纳和评价的基础上,立足社会学的视野,尝试性地揭示社会现代化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全部意义: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纽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空间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性、全球性、长期性和整体性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上看.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逐渐产生和壮大起来。由于历史和化的原因。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可以保持天然的良好关系,这使得市民社会可以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第一,市民社会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动力;第二,市民社会在促进经济市场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市民社会可以更好地保障个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葛兰西是20世纪初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主要代表,他在总结东西方革命不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市民社会理论是文化领导权中的核心概念,是探求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一把钥匙。在继承黑格尔、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思想的基础上,葛兰西把市民社会划分到上层建筑领域之中,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今天深入探究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挖掘葛兰西市民社会中的真正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揭露和批判,它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这种理性的精神也可以运用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审视上,可以从科学技术的批判、大众文化的批判、意识形态的批判、异化现象的分析和对人的关怀五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和研究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等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理论,相应地也是一种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问题与价值问题内在交织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正是在对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密切关注中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作为现代性的一种产物而得以诞生的,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理论表现。在宽泛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包含着自己的现代性理论。那么,马克思如何关注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