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法律语言是一种正式文体,具有司法威严,相对于其他文体翻译来讲有其特殊的一面。在法律文书中,shall表示强制性义务和规定,该词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法律文件的权威性与强制性,表示的是法律义务,在汉语中可翻译为“必须”或“应”;它的否定式shall not则应翻译成“不得”或“不应”;may则表示根据法律条文规定,允许其“可以做……”;may not表示剥夺其权力,可以翻译为“无权做……”。  相似文献   

2.
邵春美 《考试周刊》2009,(25):117-118
法律语言中的情态系统直接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法律语言特别是立法性文本中的情态动词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以减少对法律条文理解的偏差。  相似文献   

3.
法律英语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的分支,准确性是起最重要的语言风格特点.然而,法律语言的精确性、严密性并不排斥模糊词语在法律文书中的运用.在法律条文中以及司法实践中,法律语言运用模糊词语的现象俯拾皆是.探讨法律英语中模糊性词语的成因、功能及其翻译方法,有利于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使我国的法律制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4.
法律英语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语言的分支,准确性是其最重要的语言风格特点。然而,法律语言的精确性及严密性并不排斥模糊词语应用在法律文书中。在法律条文以及司法实践中,法律语言运用模糊词语的现象俯拾皆是。探讨法律英语中模糊性词语的成因、功能及其翻译方法,有利于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使我国的法律制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司法职业中对法律英语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多.语言文化差异以及法律英语本身的特征使得翻译过程较一般的英文翻译更显困难.本文将通过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来介绍法律英语翻译中的一些小技巧.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国家中,法律英语(Legal English)又称“法律语言”(Legal Language/Language of the Law),是指普通法国家以普通英语为基础,在立法与司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规约性特征的语言变体[1]。然而,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法律英语在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等方面与普通英语及其他专门用途英语(如新闻英语、科技英语等)没有区别。但是,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中,法律英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也慢慢形成了一定规律。也就是说,法律英语词汇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本文重点对法律英语词汇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对法律英语写作、翻译等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英汉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性语言,承载着法律文本独特的风格.法律文本的特点是法律翻译工作者必须了解的一个内容,是进行法律翻译的基础;而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则可作为法律翻译的理论指导,是评价法律翻译优劣的标准.在进行法律翻译的过程中,应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从而使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这样的译文才是准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赵霞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426-427
法律极具权威性,因此法律语言也必须具有权威、不可随意更改与曲解的特质以保证所陈述的事实是准确的,客观公正的。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专业的英语决定了其庄重、准确、拘谨的特点。因此英语法律语言构成与研究必须从专业的角度来解析。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法律语言的特点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以保证英语法律文本的准确、不容置疑性。  相似文献   

9.
罗娜 《海外英语》2012,(3):133+167
Verschueren的顺应论着重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语言翻译的实质是交际翻译,所以交际语境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需达到交际语境顺应,具体指顺应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该文旨在研究交际语境的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目的语言,有其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恰当处理好对等和空缺现象。刑事起诉书是刑事诉讼开始的重要文件,其关键词的翻译准确性是司法公正的语言保障。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借助权威字典的解释,在对等和空缺理论的指导下,或归化或异化,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对等。  相似文献   

11.
这里选取指称这一常见的语言现象,探讨了其修辞功能。通过选取实例,对人称指称、地点指称和社会指称等进行修辞角度的分析,证明了指称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诱发合作和劝说,并得出结论--修辞可以通过指称来激发听众的情感进而利用这种情感达到修辞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讨论指示现象在语用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指出指示现象是普遍存在下各种语言中的一种语用现象,并且要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才能完全地传达它的所指意义,不致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13.
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人称指示语的非规约性使用及其传达的情境性身份进行剖析,发现:发话人为凸显某一身份,选择人称指示语是其根据交际需要顺应性选择的结果;人称指示语的非规约使用是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相互顺应的产物。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奠定了表达基础,而身份的多重性和动态性特征则为其选择提供了客观平台。  相似文献   

14.
语用翻译理论指出译者要基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译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要根据译语读者对世界的认知,译出原文的语用功能,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差异。指示语在语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运用上存在着差异,为使译入语读者易于理解,翻译中有时要进行指示语转换。从语用翻译角度简单对比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指示语,并重点以社会指示语为例探讨语用翻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指示语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对指示信息的理解对交际双方是否能相互理解和沟通至关重要。自我中心特性是指示语的基本特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指示映射现象。前者的认知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后者则可以利用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角度进行解释,G.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ICM也可以很好地解释指示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中的代词系统是典型的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以人称代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标记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和话语本身的关系,并反映语用和文化特点。从第三人称指示语变异情况这一语言事实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表现出发,探讨其确指、代指、转指和泛指等用法及其语用特点,分析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变异以及语用功能,对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指示语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对指示信息的理解对交际双方是否能相互理解和沟通至关重要。自我中心特性是指示语的基本特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指示映射现象。前者的认知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后者则可以利用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角度进行解释,G.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ICM也可以很好地解释指示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言语行为和话轮转换五个方面出发,分析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英语为母语的智力落后儿童的语用障碍研究。结果显示智力落后儿童不能根据语境调整交往策略,经常出现离题现象,同时还发现他们理解指示词语的能力比表达指示词语的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通过联系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人称指示语的活用和称呼语的变换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指称事物,还能够"以言指事",即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指示语与称呼语作为语言单位,同样具有"以言指事"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20.
社交指示语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红楼梦》中有大量能体现汉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表示谦称的社交指示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根据与社交指示语相关的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交语境做出动态顺应,选择合适的译文,尽量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语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