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传统德育是以“道德人”假设为基础的,由于对“道德人”理解的偏狭,“道德人”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义务人”、“责任人”。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传统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深层根源。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德育基础的置换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制度过密化: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种理论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中制度的增加与实效性的提高不相称这一现实问题出发,运用制度主义分析方法,剖析制度建设与德育实效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似存在“制度过密化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这一独特的理论假设。这一理论假设为我们反思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关于人的局部特性的假设,在解释人的利他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透过“社会经济人”假设及其内核分裂与激活模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制度环境如何塑造并彰显个人利他行为的偏好,从而在人与制度的互动中推动“社会经济人”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的契合,实现一定“道德阚”中个人追求快乐最大化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新制度经济学“经济人”假设让我们认识到教师利益存在于德育的事实。利益是教师开展德育的动力机制。但现实的德育很少关注教师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这是当前德育陷于困境的原因之一。正确把握教师利益与德育的关系,确立合理的德育制度,规范教师德育行为,对促进德育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丁冰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在研究中,他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原则区别,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以及新经济对西方理论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观点集粹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7.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司社会责任观源于经济学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在引入这一概念之后,法学家们运用法学理论对之进行了改造,形成今天的公司社会责任观。公司社会责任不是一个简单法律用语,而是代表着一种观念在公司法律制度上的诞生,其产生有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变革的背景,本质上是20世纪“社会观”的兴起对公司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科研》2006,(Z1):41-59
1.德育课程价值转向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的基本提问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方式。二是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道德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观点集萃     
《中国德育》2007,2(5):93-94
大学德育低效与制度伦理的缺失;论清末民初新旧德育观的博弈;道德教育目的的实践生存论解读;知识人与道德人:敌人、盟友抑或其他——《论科学与艺术》的现代教育意蕴;“比德”与现代高校德育  相似文献   

10.
浅谈新课程下的德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观念,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人本”的德育观、生活化的德育观、整合的德育观和发展的德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