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水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气候,但对汉水上游鄂西北地区的春秋古庸国、麇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汉水文明的发端起源于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作为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系统地考证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楚国及百濮部落的关系,是汉水文化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汉水滔滔,在绿色苍茫的秦巴腹地流淌着,她以甘甜的乳汁,浇灌出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水上游文化多维交汇的五彩斑烂之花。秦汉以后,随着我国长江流域文化的逐步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天府之国”蜀地文化的兴盛,汉水上游以她南北交融之区的雄姿,矗立在中国地域文化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3.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属典型北亚热带湿地类型,由于其特殊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栖息的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介绍了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功能,并且提出保护汉水上游湿地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歌有悠久的历史,汉水上游的孝歌受荆楚文化影响而产生。汉水上游的孝歌,在丧葬仪礼中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孝歌的仪式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在孝歌演唱的过程中,个体的情感得到了渲泄,满足了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实现了丧葬文化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水上游主要分布在陕南、鄂西且以陕南为主,其文化地理区域当包含在《诗经》"二南"之中,又处在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在多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下,汉水上游成为了秦楚、巴蜀文化的过渡地带,起着文化中介作用,从而使得《诗经》"二南"与汉水上游文化具有多区域文化融合的特征,为中华文化多元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学的视野出发,站在区域文化的角度,汉水上游教育发展要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区域人才为目标,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并建立相应的为教育服务的支持系统,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汉水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中华文化的母亲之河、也是孕育楚文化给予湖北文化决定性特色基因的父亲河。襄阳段汉江有"英雄之河、爱情之河、商贸之河、文化之河、旅游之河"的突出特点。建议用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对待襄阳和汉水,确定襄阳成为世界级旅游景观城市的建设目标,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把襄阳建设成为湖北省的龙头旅游景观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名城,把湖北汉水旅游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9.
汉水上游流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和典型的经济边缘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该区域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依据汉水上游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现实背景和环境条件,指出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在宏观上继续改善交通条件,弱化边缘地区位;在中观上,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增长极;在微观上,加强区域联动,化单个劣势为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师者亦医"认真做好学生心里疏导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滴水穿石之功、春风化雨之力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文献是一个特定地区的"百科全书",全面记录了该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和重大活动,是本地区的历史见证。由于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培育爱乡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安康历史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育民"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并能有效培育安康旅游产业实现强势发展所必备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人文奥运”与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民族文化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相融合应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从1995年开始,至今已过十余载。回顾以往,中国文化素质教育一直在自身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博弈中前行,受内在发展与外在驱动的双重作用,穿梭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矛盾之间。为此,坚持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和教学的深化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养的加强等,对促进卓越人才培养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中国对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越来越关注,特别是文化领域中“韩流”现象越演越热,经济领域中则纷纷去韩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韩国为什么比我们这个拥有九千六百万平方公里的资源丰富的大国更先进更发达呢?有关韩国经济发展原因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数是从经济及政治的角度来研究的,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先对韩国人的教育意识进行考察,然后按照韩国产业化阶段即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劳动集约型产业化阶段、着重培养重化工业的资本集约型的产业化阶段以及以电子产业为中心的技术集约型的产业化阶段的顺序对韩国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坏孩子"现象日益增多并日趋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对"好孩子"的狂热和迷信最终无法续展"完人"的道德梦想。既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旨趣,使我们长期忽略探询德育本体存在的重要意义。要从根本上理解德育的价值,必须将思维延伸到儿童自我的主体存在,促进其心灵与智慧的完善和发展。在当今社会,应将"好孩子"的道德取向转换为对"好公民"的培养与追求,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建构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新认识,在分裂中恢复完整,超越有限走向无限。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拥有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非华人族群的"汉语热"日趋增温。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导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陷入困境。华人族群的华文教育向本土化转型、非华人族群出于商业价值形成的"汉语热"这两种形态并存,是马来西亚近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崛起。文化和"文化研究"开始受到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关注与重视。在比较教育领域,随之出现了一定的文化转向,比较教育的文化观和"文化研究"范式日益得到发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为关注文化的动态性和多元性。在"文化研究"范式中,比较教育的研究单元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文化转向给比较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教育现代化进程触及包括员工、雇主、社会、国家以及教育体系本身等许多主体的利益。迄今为止,上述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理顺,对于"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没有形成共识。市场专制对于教育和文化而言是具有危害性的。教育不属于市场范畴。文明的传承、文化和智力的继承性发展、对每一个人的培养是教育首要的基础性职能和使命,而为完成某种职业性生产活动对人进行培养则位居其次。  相似文献   

19.
工业作为直接创生工业文化的发生器和影响并左右职业教育文化发展与运行模式的刚性要素,它们的对接,是一个职教、职教文化与工业、工业文化适以相成的必然逻辑。以此审视天津职教与职教文化,天津职教创生和发展与工业、工业文化如影随形。从近代职业教育(实业教育)早期集聚化,到刘少奇试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以及当今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什么都选择天津?还是它的工业与职教基础,还是它工业文化与职教对接的条件和它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性。没有这个历时的现时的、互动互为的大文化形态和体系,天津的工业、职教,也就发展不起来。也就没有天津工业历史上的辉煌和今日的再度腾飞,以及职教“天津模式”、“天津道路”的体系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大学传统与保守的文化品格形成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发展与升华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教育是其精神内核。大学传统与保守文化品格的形成与超越,必须坚持自由探索的原则,坚持“教育重于教学”的思想,保守人文教育传统,实现自由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调和发展,达到保守性与进取性的均衡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