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纠纷日趋增多,而我国现行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同时,作为一种民事纠纷,环境纠纷在理论上具有可仲裁性,但我国法律并没有使其明确化。与一般仲裁制度相比,环境纠纷仲裁制度在基本原则、仲裁协议、仲裁程度、仲裁管辖等方面是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进行制度构建以满足高效解决环境纠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纠纷日趋增多,而我国现行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同时,作为一种民事纠纷,环境纠纷在理论上具有可仲裁性,但我国法律并没有使其明确化。与一般仲裁制度相比,环境纠纷仲裁制度在基本原则、仲裁协议、仲裁程度、仲裁管辖等方面是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进行制度构建以满足高效解决环境纠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教育仲裁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仲裁制度是指根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当学生、教师与学校间(包括学生与教师间)发生纠纷时,依法向专门设置的教育仲裁机构申请,由该机构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解、裁决的一系列活动。把教育仲裁制度作为解决教育纠纷的一种方式,在国外不少国家有成功的先例。我国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所确立的教育申诉制度和教育诉讼制度,作为教育纠纷解决机制的途径,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需要建构自己的教育仲裁制度以妥善疏导、化解和处理各种教育纠纷。  相似文献   

4.
建立教育行政仲裁制度,解决学校管理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仲裁专业性、公正性、准司法性的特点,教育行政仲裁制度的引入将是有效解决学校管理纠纷的理想途径.在教育领域健全教育行政仲裁制度,可从确立教育行政仲裁原则、设立教育行政仲裁委员会、完善教育行政仲裁的程序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成本是影响纠纷解决绩效的重要因素.我国现有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在成本交易方面存在不足.仲裁以其较低的交易成本成为可选择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之一,在制度设计上应立足于控制交易成本,就环境纠纷的可仲裁性、仲裁协议、仲裁制度等基本问题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6.
教育仲裁作为一种具有公正性、专业性和效益性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其所具有的成本低廉、程序简便、专业性强等优势顺应了教育纠纷解决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多元化教育法律救济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育仲裁制度进行价值分析和国外仲裁性教育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实践中教育仲裁制度的构建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保障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当前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以仲裁的优势为切入点,指出其在环境纠纷处理中的可仲裁性,认为建立环境仲裁制度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与仲裁制度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其本身就属于国家选择的层面。我国也可以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等问题对其范围进行限制,但不应限制过多。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与仲裁机构的专门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仲裁机构的专门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裁制度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的纠纷解决安排,在本质上具有私权属性。各国基于法律观念、社会发展、公共政策等因素的考虑必然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可仲裁性的范围实际上就是国家对仲裁施以的一种公共政策限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可仲裁性范围的扩大,知识产权争议也逐渐被赋予了可仲裁性,美国率先确认了商标、版权和专利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仲裁解决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争议具有快捷性、裁决执行的可能性、仲裁庭组成的专业性等优势,中国应当逐步构建仲裁解决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制度,高效地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相似文献   

11.
调解与仲裁都是以自愿协商为基础的解纷机制。在调解中当事人自始至终控制整个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在仲裁中当事人为纠纷的解决设定了整个程序和实体的规则框架。因此,可以说,调解是当事人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仲裁是当事人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它们都是属于合意型的解纷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仲裁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既是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前提要件,也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的依据。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仲裁第三人”不受当事人仲裁条款的约束,既不能享有仲裁协议所确定的权利,也不必承担参与仲裁程序的义务。但是,在实践中确实有一种声音主张确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本篇文章引述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在社会中加强对仲裁制度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种争端解决方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仲裁和调解作为当今国际商事交往中解决纠纷的两种非诉讼方式,具有各自的运行机制和规则程序。但是随着国际商事交易的不断深入,这两种争议解决机制都面临着各自的缺陷和困境。而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仲裁和调解两种纠纷解决方式的结合,正作为一种新型的争议解决方式蓬勃发展。它的优越性何在?解决纠纷的价值和作用又有多大呢?本文试从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相结合的基本理论着手寻找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一裁二审”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所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特别表现在仲裁和诉讼程序当中。对此,本文建议引入劳动争议“双轨制”处理方式,将这种处理程序改造为适合中国国情的“裁审分立、各自终局”。“裁”、“审”应具体分工,并建立监督关系。仲裁分为约定仲裁和强制仲裁两类,大部分案件在约定仲裁下可仲裁终局,对涉及公共利益的进入到诉讼程序的强制仲裁案件,法院也只审理程序问题,以此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体育运动的商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体育争端越来越多,体育仲裁逐渐成为一种解决体育争端的主要方式。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国体育仲裁与《仲裁法》中的一般仲裁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试图结合法律精神与体育特性,对《体育法》有关体育仲裁规定进行研究,以期统一认识,尽快建立公正高效的体育仲裁机制。  相似文献   

16.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试图解决仲裁机构实体化问题,充分发挥仲裁机构对解决劳动纠纷的作用。但是,该法规制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存在缺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设置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依然虚化、劳动仲裁委性质不明、地位不独立、三方原则虚化,需要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肇始于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其中,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主要是调解和仲裁。劳动争议处理不仅注重调解和仲裁,而且仲裁往往为诉讼的前置程序。此结论可从我国制定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名称本身得以证实。为此,本文就我国劳动争议程序法的演进进行分析,以探求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下,劳动仲裁程序在劳动争议的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该机制形成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对单位有天然的依附关系,法律关系也相对简单,争议较少,这一机制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劳动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动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又加上一些用人单位恶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劳资纠纷不断增多,矛盾日益激化。而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在目前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笔者试图找出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目前的弊端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衡芳珍 《天中学刊》2012,27(5):19-22
大革命后期,工人运动急剧发展,出现了一些过激现象。广东革命政府出于安定革命后方秩序的目的,颁布了《劳工仲裁会条例》和《国民政府组织解决雇主争执仲裁会条例》,开始国民政府的劳资争议立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民生主义为指针,以劳资协调为原则制定颁布了《劳资争议处理法》并进行了两次修正,仲裁制度经历了强制仲裁到任意仲裁再到强制仲裁的轮回。国民政府的劳资争议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生产秩序,但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劳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