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是中考考察的一个重点,结合生活实践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数学学习的大势所趋.现举几例说明如下. 一、数字问题例1 (江西赣州中考题)读诗词解题:(通过列方程式,算出周瑜去世时的年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标的东风下,悄然兴起的跨学科考题已成为中考大餐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近年来,除了与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交汇外,还出现了文笔灵动的文史背景题,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再次得到提升。故以其他学科知识为素材的中考数学题,近几年备受关注。现以往年中考题为例,分学科剖析。一、与语文学科的渗透例:读诗词解题(通过列代数式,算出周瑜去世时的年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哪位学生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分析:此乃一道由新课标实验教材改编的试题,命题者借…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4.
“周瑜”是唐诗中咏史怀古类作品里常见的意象。唐诗中的周瑜书写承继魏晋南北朝,又启发了宋代以降的周喻形象建构。总体来说,唐前期诗词中的周瑜形象以谋臣能士、英雄豪杰为主;唐中后期诗词中的周瑜形象以雅量高致、才子佳人为主,更创造性地把周郎小乔联系起来作为典型。周瑜的形象被从政治话语中解构出来,转而近乎于名士做派。唐诗中周瑜形象的变化,固然有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写的延续性,但更反映了唐后期士风松弛,狎妓之风盛行的历史现实。唐人的周瑜诗词为认识历史人物的形象变迁提供了一个可视路径。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偶然一次听一位老师讲课。课上,老师兴致勃勃地引导学生讨论着周瑜军队以少胜多战胜曹军的原因。学生从周瑜、黄盖的知己知彼谈到曹操的骄傲轻敌,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时一位学生随口插了一句:“天气也帮了大忙,正好刮东南见。”学生话音未落,老师立刻收起微笑,严肃地说: “说话要举手,不许随便插嘴。”学生立刻把目光投向  相似文献   

6.
一、文题切入。以线穿珠,概括情节。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准突破口。《群英会蒋干中计》关键在一“计”字。既云“中计”,必有人先设计,自然想到故事开端周瑜“我必设计先除此二人”。全文以“计”为叙述线索,组织情节:(周瑜探寨)决计——(“如此如此”)定计——(大会群英)用计——(蒋干盗书)中计——(曹操斩将)从计——  相似文献   

7.
《语文知识》2000年第5期陈乃香同志的《究竟是谁“神游故国”》(以下简称《陈》文)一文,指出《教参》把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理解为“我(苏轼)神游故国”不妥,主张理解为“周瑜神游故国”。其理由是“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  相似文献   

8.
鸡年怎么过     
周瑜在书房读着文件,妻子小乔走进来。“周郎,有你一封信。”周瑜拆信一看,是一张贺卡——公瑾学友:祝鸡年大顺!蒋干敬上老同学蒋干的贺卡提醒了周瑜,“明年是鸡年啦?”“是啊,”小乔说,“你的本命年要到了。”周瑜是属鸡,难怪他小肚鸡肠的。“那可得有所准备,”周瑜担心起来,“属鸡的人在鸡年命犯太岁,不怎么太平呢。”小乔说:“这好办,给你做条红裤衩儿,不就应付过去啦。”周瑜说:“没这么简单,还得请专家来咨询一下。”门外来了位算命先生,被小乔招进屋里。专家请来了,可是周瑜对专家不太放心。周瑜问算命先生:“你算的命灵不灵?”算命先…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课文之一 ,对此历史故事的教学 ,可以说深知熟透。为打破框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的方法使学生读而思 ,思而疑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授课中 ,学生在自学本文后 ,开始质疑 ,一位学生提出 :“诸葛亮明知周瑜暗藏杀机 ,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 ,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面对学生的发问 ,我欣喜之中笑而不答 ,只是说道 :“这就是诸葛亮用人的高妙之处 ,请你们仔细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于是 ,同学们在读文之后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 :“这是鲁肃与诸葛亮的私人交情很…  相似文献   

10.
《草船借箭》选入五年级课本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最后激疑 :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 ,引导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1 找主要人物 :周瑜、诸葛亮。板书 :周瑜诸葛亮2 找前因及后果 ,板书 :妒忌自叹不如3 找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草船借箭的成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1)周…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学习,不能停留在"读与背"上面,要学会多角度鉴赏诗词。从形象入手,能够让学生深入领会诗词的情感与主旨,从而全面把握诗词的内涵。诗词中的形象,一般指人物形象与自然形象两个方面。一、人物形象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体人物形象与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通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依据应包括人物、环境、情节。鉴赏应以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为角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客体人物形象(少年英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2.
教学通用五年制十册55面总复习第10(2)题时,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先出示题目:“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75.4减去x等于27.4。”教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向学生发问:“谁能列出这个方程?”一个学生答道:“这个方程是27.4 x=75.4。”教师对此不予理睬,又让另一学生答道:“这个方程足75.4=x 27.4。”教师仍不予理睬,并产生了急躁情绪,对学生不无责备地问道:“题意这么明显,就不能按题意线索列出方程?”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小说中的诸葛亮(孔明)是我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他不但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知识用于政治、军事斗争,用于管理人员,以战胜敌手,而“三气周瑜”,是孔明对心胸狭窄、嫉妒心强,老想刺杀自己的敌手周瑜的一种战略,终于置周瑜于死地。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赤壁大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当时周瑜认为荆州垂手可得,答应刘备如自己取不了便给他取。谁知周瑜与劲敌厮杀时,中了箭伤,后又经几次恶战,才战败曹仁,但荆…  相似文献   

14.
小语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到的魅力,而不少文章的结尾,更是妙不可言。它们形式不一,个性鲜明:或画龙点腈,或诱人深思,或扑朔迷离,或感人心脾,确实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依据。怎样利用结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在一些节选课文中表现得犹为突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是《草船借箭》(六年制十册)中的结句。学生被这句话迷住了,一致认为:这说明周瑜从心里佩服诸葛亮。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布置学生去做两件事:①问一问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再结合课文想一想;②看一看有关三国故事的书,找出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再结合课文想一想。通过广闻博看,学生带来了他们取得的成果: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亮,何生瑜!”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草船借箭》中的结尾一句,不能说明周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和凝炼美。而中国古典诗词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语言的“活”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语言意脉与语序的非一致性作者得于心,但表达时却打破语言的常规,常用倒装句式、省略句式。例如“伴人无眠,秦淮应是孤月”,正常语序应为“伴人无眠,应是秦淮孤月”。又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本意是写风吹弯竹枝投下浓浓的绿荫,雨水滋润着红梅,绽出朵朵红花,这样本为因果关系却写为果因关系。省略句式在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中是最常用的,如“(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等。…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偶然一次听一位老师讲课。课上,老师兴致勃勃地引导学生讨论着周瑜军队以少胜多战胜曹军的原因。学生从周瑜、黄盖的知己知彼谈到曹操的骄傲轻敌,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时一位学生随口插了一句:“天气也帮了大忙,正好刮东南见。”学生话音未落,老师立刻收起微笑,严肃地说:  相似文献   

17.
《草船借箭》(第10册)一文,是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起因,紧紧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情节,以周瑜长叹自己的才干不如诸葛亮为结果的.教学本文,可紧扣“借”字,抓住有关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相似文献   

18.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28课)是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里的一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紧扣“奇”字,因势利导,依序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奇举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设下圈套,借“公事”名义,强委诸葛亮赶造十万枝箭的重任。诸葛亮明知是计,却甘受重任。 1.周瑜为什么要用“公事”的名义请诸葛亮负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五册《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预习提示]中说:“周瑜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张二将。”有的资料却认为“周瑜是要破坏曹操和蔡、张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而蒋干又并非间谍,所以该是离间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9期)为此,笔者觉得有一辩之必要。周瑜到底施的什么“计”?我们先看文章题目:《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所设之“计”当是指他在“群英会”上所设的“计”,中“计”的是蒋干。蒋干到底是不是间谍,实际上是两说焦点之所在。因为,只有本身是间谍,中的那计才可谓之“反间计”。《孙子兵法·计篇》有“亲而离之”之说。曹操注曰:“以间离之。”王皙注曰:“敌相亲则以计谋离间之。”也就是说,当对方“君臣”或“交援”等相亲时,我们要破坏他们之间的相亲,就派间谍去离散。从课本中得知,曹操三江口败北之后,有“吾当作何计破之”之想。在这种情形下,蒋干盲目自荐,想利用他“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它主要写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采用火攻,大败曹军的经过。当时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呢?这是由于周瑜善于用“计”,也就是说周瑜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能精心分析敌我情况,然后针对对方的弱点,采用正确的策略出奇制胜。教学时,如果能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文章的内在联系,突出周瑜是怎样根据敌我形势而正确“定计”、“用计”,从而大败曹军的,这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下面想就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