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历史视阈中的先秦"德刑之辩"及其现代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周公“敬德保民”、孔子“德政”、孟子“民本”、荀子“隆礼重法”为代表的儒家德治理论和以管仲“法制”、子产“铸刑书”、商鞅“严刑峻法”、韩非子“重法轻德”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相互辩诘。两学派在治国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在其“人治”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借鉴先秦“德刑之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法治的差距,我国推行法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德法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教育工作,法治为先,要高举法治的旗帜,理应要“依法治校”:教书育人,德治为本,要弘扬德治的大旗,自然须“以德治校”。法治与德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又须臾不可分离。成人高等教育要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努力实现“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融合。 一、依法治校是成人高等教育切实有效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保证 依法治国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那么,什么是依法治校呢?笔者认为,广义的依法治校应包括“外治”和“内治”二层含义。其“外治”的含义在于学校的兴办、招生、录取、管理及教…  相似文献   

3.
“德刑之辩”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依据一定历史时期主“德”与主“刑”的力量对比和相互辩诘的结局不同,笔者以为我国古代的“德刑之辩”至少可以分为先秦、汉代、唐宋三个历史片段。每个历史片段的“德刑之辩”都有其深刻的人性论基础。“德刑之辩”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分歧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文章拟就通过“法”字与“德”字在我国古代史上意源进一步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并通过“法”字与“德”字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现行条件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德治”强调“德教为先” ,涵盖从政治领域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德治为本” ,“德教”是“德治”的基础。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关键是加强公德建设 ,充分保留道德的“衡平空间”。德制法治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7.
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哲学依据。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是外因,德治是内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既属于精神文明。又属于政治文明。由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第二位原因,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趋向应是法德并举、以德为重。  相似文献   

8.
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他在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后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并丰富了“德”的内容,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创始人,“德治”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治”经典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宝典。正因如此,一些人把“德治”与封建专制等同起来,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认为是同“法治”根本对立的“人治”思想。人们…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经过论争,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是为“人治”提供理论根据的.“人治”统治和反“人治”的斗争从未间断.德教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在今天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0.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强调“德治”,是在肯定“法治”的重要意义基础上的“德治”,是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其基本内容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这就同中国古代的“德治”从根本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1.
用大学的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对高中及中专物理教材中的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右手螺旋定则作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大学与中学或中专物理中两套不同描述方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the company that brought the original Golden Rule lawsuit explains why the lawsuit was brought how it was settled, and what he now, 3 years after the settlement, thinks of it.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有一代表性的观点——人治是中国的特征,原因在于“中国的‘普遍物’并不成为至高无上的神圣法则”,不适用于中国传统社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中国社会中至高无上的法则。今日中国社会应是德法协治的时代,或曰是贤人政治与法治并存的时代。贤人治理不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贤人治理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而且高度的法治社会需要贤人政治过渡。处理好两种治理模式,有助于中国社会平稳地向高度法治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4.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呼唤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提出强烈表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法治,而且必须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氏规则和反马氏规则表面相反,但两者有内在的统一性。本文从电子效应和反应历程两个方面作了讨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法治、德治与社会主义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目的是使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道德秩序,使人们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我国民族性中缺少合作精神,而市场经济更有可能使其恶化。为此,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人们关心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8.
论法治秩序与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关键在于乡村社会实现法治。文章将视角放在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提出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9.
In a second response to J. Patrick Rooney, the author counters Mr. Rooney's criticisms and defends the role of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on the test bias issue.  相似文献   

20.
治国单纯依靠法治是不够的,法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手段是并立互补的。德治的实现一是要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制度的合伦理性建设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规范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使制度、规范建立在相应的道德伦理基础上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