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这一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  相似文献   

2.
于小辉 《教育》2012,(36):53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表明,学生作文是体验,精品佳作一定是学生的独特体验。作文是以学生的体验为根基,抒写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真切的独特体验呢?链接生活让情境"如影随形""作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应树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作文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云蒸霞蔚、峰峦叠嶂、原野荒漠、江河湖海、溪泉瀑潭、都市美景、乡村风情、校园景观都可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让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关注"怎么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习作教学中作了"三留""三美"的实践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做法和体会阐述如下. 一、留住快乐,让兴趣为习作做主 "习作难,一见习作心就烦."这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习作心理状态,许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究其原因主要有:训练要求和评价标准过高、限制过严、训练方法不当等,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缺乏写作兴趣.面对作文,如何让学生快乐起来?我认为应让孩子们的兴趣做主,因为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只有让其兴趣做主,才能使学生下笔如有神,乐写、善写,写出富有乐趣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倡导体验式写作教学,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学生的心灵的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确定主题""交流体验""评价体验"三个方面谈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模式;再从"创设体验情境""主动参与生活""在经典阅读中诱发体验"三个方面探讨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写作实施策略,揭示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重要原则,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写",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记录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有事就写,有情就抒,当学生有了"作文就是生活"这一感受之后,生活转化为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关注"怎么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习作教学中作了"三留""三美"的实践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做法和体会阐述如下。一、留住快乐,让兴趣为习作做主"习作难,一见习作心就烦。"这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习作心理状态,许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究其原因主  相似文献   

7.
<正>一桌子好菜,如果做到了"色""香""味"俱佳,一定会令食客们食欲大开,让人口齿留香。一篇好的作文,如果达到了"色""声""味"俱全,必将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后回味无穷。一、作文中的"色"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倘若一篇作文中没有一处色彩描写,那么作文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加上适当的色彩描写,一定会锦上添花。例如,《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对草塘的描写:"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  相似文献   

8.
学生常常苦于没有素材,一提起笔来就无话可说,这已成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可写的自然美、社会生活之美,数不胜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的作文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力,开展"寻美""创美""写美"活动,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这不仅是坚持作文"从内容入手"的要求,而且是转变教学思想,实现作文育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每到作文课,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这是因为学生仍是"无米之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获取创作的素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生活走进作文课堂,以生活为本源,从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为学生搭建"舞台"呢?一、以读为本,为学生搭建情感朗读的"舞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3.
张荔荔 《教师》2013,(12):55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一般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课难上,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很少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美。因此,改进作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把写作与评讲的权利交给学生。袁源老师的《从生活中学习写作》一课,引导学生贴近观察、贴近想象、贴近自我、贴近主旨,从而让作文拥有了"真性""活性""个性""灵性"。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新思路。这一提法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教师就要大胆解放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作文内容,自主选择作文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评改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作文言之有物?如何在学生的生活中、阅读中开发写作素材?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一、找寻作文的开发地作为开发商,首先是竞拍土地,这个是最基本的准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作文的"开发商",在习作训练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生活,把学生的视野由狭窄的书本引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1.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其实生活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你善读这本书,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而且还能得到受用不尽的人生启示。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丰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参加演讲比赛或演出,到福利院去帮助孤寡老人、孤儿或智障儿童;配合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捡拾白色垃圾,清理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无米下炊""无话可写"正是老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最难突破的难关。如何让学生学会写作文,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如何让学生避免流水账式记叙,一直是我不断思索的问题。在"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效仿了许多优秀做法,带学生走入生活,为学生创设可观察的情景……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个学生们感兴趣的作文教学方式——表演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生活走进作文课堂,以生活为本源,从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故事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思路,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故事"为依托,让儿童通过自己的视觉去描写生活,主要采取"先放后收""读写结合""创新思维""下水作文"这几种教学策略,科学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帮助儿童掌握写作基本知识,树立写作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爱上写作,乐于表达,轻松过好作文起步关,为今后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孩子的校园生活。活动中,孩子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活动中,孩子通过"体验"生活,积累了不少有趣的写作素材;活动中,将零散的个人阅读,进行组织化、常规化,孩子的语感得以提升。这带来的启发是:在提倡"大课程观"的当今社会,为什么不能将课程进行融合,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呢?带着这一思考,进行了研究,从"观察实践活动让作文更多彩""体验生活实践活动让作文更出彩""阅读让作文更精彩"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