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深受道学、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和玄学的“自然与道合一” ,以及禅学中的“心造万物”等思想 ,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和性。分析、研究这三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有利于揭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2.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对宇宙本“源”的认识,从中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中国山水画藉老庄思想为主旨的自然观,迄魏晋南北朝,经唐、宋的经营,确立了山水画的精神特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动荡,士人纷纷退隐山林消极避世,玄学的盛行解放了人的个性思想。时人爱好“山水”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文人名士幽游山林,行吟山水,其博学多思超然物外的情怀,对自身性灵的追求,引发了他们对自然之理根源性的考察。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打破了汉代自然观的神秘。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意义逐渐显现,至隋唐山水画由人物画背景独立而出,跨出了其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比了美国超验主义文学与魏晋山水田园诗对自然的定义,探讨两者之间种种契合以及差异之处,阐明美国超验主义与体现在魏晋山水诗中的老庄思想存在共鸣:两者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合谐相处,都把万物的本源归结为一个精神本体——“道”或“超灵”。但两者的出发点却迥然不同:玄学的自然观重“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侧重点仍在自然。而超验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的存在是因为它要作为“超灵”向人类灵魂说话的工具,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它注重的是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审美语境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空间构造的差异。中国山水画的形态构成是“动点透视”,具有灵动多变的表现力;西方风景画则严格遵守科学的“焦点透视”法,具有模拟自然的再现性。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山水画偏重“精神体验”,人与自然互相交融,追求“畅神”之境界;西方风景画则趋向“直感体验”,人与自然对立存在,追求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戎是琅邪王氏家族信奉玄学思想的关键人物,关于王戎的玄学思想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政治、社会环境对其玄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的时期,信奉积极的“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玄学思想的时期,信奉消极的“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玄学思想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程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4):123-124,130
王戎是琅邪王氏家族信奉玄学思想的关键人物,关于王戎的玄学思想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政治、社会环境对其玄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的时期,信奉积极的“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玄学思想的时期,信奉消极的“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玄学思想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受道家和玄学思想的影响,呈现出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书法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妙意”、“书道”观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书意”、“风骨”、“神采”观则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汉魏六朝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语言学及其影响下的各种学说为楔入点,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础,对贾平凹创作的艺术特色从意象层面做一简要分析。认为,由于受道家、玄学等思想影响,贾平凹以“无我”、“无欲”的心态创作出具有审美内蕴的意境和丰富内涵的意象,这一艺术特色也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真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浅析中国山水画"水墨为上"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绘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山水画出现初期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中唐时期,王维始用“水墨渲淡”。自此,以五墨代替色彩的“水墨画”和兼用平涂和晕染的“着色画”共同发展。宋以后,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山水画形成“水墨为上”的色彩观。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代玄学思想的影响、墨的发明以及水墨画的绘画形式与古代文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心境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人·自然·道德论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律王东红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觉醒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有过许多深刻思想。比如,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  相似文献   

11.
“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绘画美学中,是一个极至重要而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尤其自然与山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古典美学来说,“自然”蕴含着“道”,“妙造自然”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真谛.现代山水画艺术仍然在不断的追求着“妙悟自然”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山水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充分体现了“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两大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共同产物。本文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及佛教中禅宗思想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身即山川而取之”,意即指画家主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造出来源于自然山水,又高于自然山水的山水画关境。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哲学、画家的“师造化”实践、山水画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阐述山水画中人(画家主体)与自然的相融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创作至宋代趋于成熟并达到鼎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山水景象。画家通过对自然的感受来描绘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与理想,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宋代著名画家存世画作中分析宋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对自然有着非同凡响的膜拜,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向往,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古代传统自然观,传统自然观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同时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山水画和山水诗一样,均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就是描写了当时山水诗萌芽的状态。古代诗画同源,山水诗的萌芽与兴盛,也带动着山水画的萌芽与兴盛。古代的所谓“名士”风流,即“琴、棋、书(诗)、画”四者皆通。正因为如此,山水画伴随着山水诗的萌芽与盛行而萌芽与盛行。当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除了与山水诗的萌芽有关,还和当时的玄学思想的盛行,玄学之士标榜隐逸的风气有关,也和江南秀丽的山水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有关。晋代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相似文献   

19.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写生的宗旨是写“境”。当下山水画写生的“对景久坐”之法,是对传统的“偏而常之”的写生方法的一个丢失。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画写境之法,应当重倡写生的自然之境源于观物取象、写生的审美之境取之象外、境是山水画写生的终极目标等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