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从实践教学的能力目标要求、教学组织及教学制度、教学评价方法及标准等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从组织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改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
大力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科学、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实习基地建设困难重重、专业实践指导老师缺乏等问题,可通过"研习型"的实践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评价4大方面配套改革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因素分析法,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为视角,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寻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据此提出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对策,并指出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基本途径,以期推动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福建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实践教学环节不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等办学困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质量监控等六大基本要素出发,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国外相关专业设置及其特色,然后分析了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关于人才培养出路的争论,提出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认为应从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充实师资队伍、夯实实践教学、拓宽就业口径等几方面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应急管理特色专业遥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现状,以防灾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提出适合于本类特色院校、专业的新型教学方式,以期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服务于防灾特色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招生规模逐年增大、专业方向不十分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狭窄、课程设置较为混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实践环节薄弱、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应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合理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在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展开,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深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是解决师范类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出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杰 《文教资料》2009,(19):215-21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然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已成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人才的"瓶颈".为解决此问题,应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拓宽实践教学内客、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陈志刚 《文教资料》2010,(36):235-237
作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从《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案例教学、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初步探讨适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公管事业管理专业为培养能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保障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公管专业学生公共事业管理意识,增强公共事业管理水平,提高公共事业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能够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根据需要,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训体系。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中相关问题的论述,结合高职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了如何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各大高校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分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达到的几项基本指标,同时针对上述的培养要求,提出该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加强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形势所趋。但是目前其实践教学存在外部条件不成熟、内部条件不充实两大方面的问题,完善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应该进行以下改革:形势上必须与我国体制改革接轨;内容上要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方式上应该向多元化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学质量,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培养学校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有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教育理念的束缚;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散乱;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有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性”与“实践性”教育理念;建立合理、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和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6.
钟云华  李磊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3):71-73,121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极其严峻的就业困难。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没有突出本土特色、课程设置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师资力量薄弱与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得力等教学因素是其毕业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地方高校应该推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等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对西安某高校学生问卷调查,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比较模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地方高校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等明显问题。建议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首先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其次加强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最后明确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特色等措施来改善目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 年来 ,我们依托所承担的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地方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根据逐步形成的以确立和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为核心 ,实施和推动整个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 ,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规范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专业建设突破口 :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1998年 ,云南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是国内最早设立这一专业的学校之一。现实教育教学的需要 ,促使我们开始了对公共事…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者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理念、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存在困境与对策以及学习借鉴国外本科实践教学的经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共识,但在实践教学评价反馈、课程教学与社会行业需求断层、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割裂以及专业实验实训教材建设等方面缺乏专门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并与相关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定量分析能力差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明确专业理论内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课程设置建设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