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理学是系统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基础学科,它在法学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与法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等)相比,法理学具有以下特征:“它不是研究法律的某一方面,而是从总体上研究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性;它不是研究某一个别国家和某一种历史类型的法律,而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法律及其规律性。在当今又着重研究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以及它的制定和实施等基本问题。”因此,法理学是打开法学殿…  相似文献   

2.
前达尔文时代的西方法理学就已存在某种朴素的法律进化思想,但直到19世纪进化论的确立才导致了进化法理学的诞生.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法律进化理论,当前则侧重于进化论范式在具体法律问题中的应用以及一般进化法理学的构建等.尽管众多法学家认同法律进化的思想,但进化法理学作为一个法学流派却一直游离于西方法理学的中心地带之外.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借鉴现代进化生物学在文化进化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构建基于文化进化的法律进化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进化法理学,是进化法理学取得与其他进化社会科学类似成功的重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
传统法理学研究问题的角度侧重于对法的一般性原理、概念、体系、法与社会关系等宏观问题的分析,其往往习惯于形而上的抽象化思考,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则以近乎傲慢的姿态而拒绝介入,其结果是我们的法理学在法律实践生活中的失语和没落。现今的中国已进入一个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这个时代是法学在中国的发轫与发展并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部门法在操作层面上给予具体的解决,同时更需要借鉴法理学的体系化、价值化思维给予直接的关注和指导,这是当代法理学应有的使命。本文通过对醉驾入刑的法理学角度的分析来回应对以上观点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庞德作为社会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极大地发展了社会学法学,对繁荣现代法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庞德强调法学的社会目的、效果和作用,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是社会控制的最重要的手段,从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与价值倾向审视法律的发展,促进了法学理论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法理学课程为中央电大法律专业基础必修课。法理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法理学课程力求全面、正确地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密联系实际,反映国内外法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法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学员系统地讲授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员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为学员学习法律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法学各门课程的合理设置是法学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有鉴于此,教育部和司法部确定了16门法学核心课程,作为塑造和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要求。其中,法理学是理论法学这一法学二级学科中最重要的课程。法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法的基本范畴、法的历史、法律方法、法律运行、法与社会的关系等部分,旨在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概念,养成规范性思维的习惯,了解法律实践,增强法律素养。在本科教育实践中,法理学是开设刑法、民  相似文献   

7.
“动物成为权利主体”理论因与传统法学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而在法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法律史、法理学的理论、动物本身的特征、道德的形成过程,该理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法律体系所具有的内在协调性及法学理论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分析,最后得出“动物成为权利主体”论是不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对中国当下法律哲学的建构逐渐显现出法律人的理论自觉,出现了不同的法学理论范式。作为一种特定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知识产出,我国法律哲学的建构和发展必须经由法律人自身的理论自觉和努力才能得以型构出来。庞德社会学法理学产生和发展对当下中国自身的时代性法律哲学理论的建构过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主流的法学研究方法过于推崇西方法学的具体理论,将其作为分析和解决中国法律问题的理论前提.这导致法学研究的殖民地化,法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丧失,也使得法学研究无法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法律制度做出基本的理论回应.唯有引入社会科学方法,将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其中的中国问题做出分析,对其中的中国法制经验做出...  相似文献   

10.
法理学课程为中央电大法律专业基础必修课。法理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法理学课程力求全面、正确地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密联系实际,反映国内外法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法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学员系统地讲授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员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为学员学习法律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文字主教材为《法理学》,辅助教材为《法理学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为录音课,共9讲。  相似文献   

11.
沈蜜 《政治思想史》2019,(4):79-94,198,199
梁启超早期法治研究立足救时主义和国家主义,关注时代变革与西学接引。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学术转型之后,梁启超对于法治的解读发生了实质变化:一方面批判国家主义;另一方面关注中国传统礼治与西方法治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政治传统与国民共业有了反思性转向。钱穆接续推进了梁启超的法治研究,早年的思考多以论辩形式发表:一方面应对当时政论;另一方面侧重对中国传统政治本来面目的揭示。及至晚年,钱穆更多从中国人的道德心性和文化大传统去理解礼法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自春秋始,便有官学与私学两大传统,官学主要从属于“政统”,私学则主要代表“道统”.书院的兴衰,取决于在中西文化交会的大背景下,能否担当并完成中国文化传承与中西会通、综合创新的使命.书院之兴在大师,大师之成在书院,纷乱的历史表象深处,乃是中国文化生命与精神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内在需求.书院复兴的前途与命运亦将取决于此.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特别是市场经济为基本导向的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呈现出从依附走向独立,从单维转向多维,从封闭转向开放,从情绪化走向法理化等一系列特征.一体多元化的政治文化格局的客观进程正在悄悄地进行--尽管这一进程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14.
十五大报告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将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依法治国的历史角度出发,并在与西方法制现状及政治文化思想传统相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更容易看出中国现在依法治国症结的本质所在。文章试图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中与现代法治相悖的几种因素,以凸现文化传统历史继承性角度上依法治国的困因。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儒家文化作为其中最典型的主流元素,一直以来都是古今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方法上寻求创新和突破,就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着眼于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转化。从弘道、知行、克省、身教、诗乐等儒家经典思想中汲取营养,完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塑造人的品德,引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在推动中国经济空前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巨大发展,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系统地梳理和评析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合理评价政治发展研究的实践意义和价值。而且也将有助于今后我国政治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具有重要地位。河南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时间为世人所关注。诸说不一。以王朝都城为政治中心作标志,历代王朝形成的政治中心分为全国政治中心、地方区域中心。累计计算历代王朝在河南建都时间,可知河南成为政治中心的时间近2000年,位居全国34个省区之首。这是河南历史文化最具标志性的亮点,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政治化研究方法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从对西方政治化研究成果的译介转向对中西方政治化及其比较研究;从关注政治化传统转向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偏重宏观解释转向宏观与微观的互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解释转向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国内政治文化研究方法的几个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政治化研究方法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从对西方政治化研究成果的译介转向对中国政治化、西方政治化及其比较研究、从关注传统因素的分析转向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偏重宏观解释的研究转向宏观与微观的互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解释转向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卢卡契在中国的接受史是中国20世纪后半期政治文化变迁与学术转型的缩影.在政治意识形态时期,卢卡契被批判为修正主义;在80年代的思想启蒙时期,卢卡契参与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学转型;在90年代的祛意识形态化时期,作为思想家的卢卡契显示其多方面的学术意义,推动了中国的学术多元化.通过梳理卢卡契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并结合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以及文艺美学思想范式和主题转换的历史,以卢卡契的文本为对照,具体分析中国对卢卡契的接受,在此基础上,对卢卡契在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和反思,从而为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提供一份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