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RSS技术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SS技术已成为当前信息共享、信息服务中的热点技术,为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新思路。RSS技术在当前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主要应用有:RSS技术实现资源信息的提供;RSS技术实现资源信息的获取;RSS技术实现资源信息的推送。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日显弊端。信息传播及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出现了多样化,作为信息传播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信息传播,必然会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开放存取符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特征,属于一种高效的、新的交流模式,是学术信息传播的必然选择模式。阐述了开放存取模式的产生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开放存取方式与途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信在信息的传播、获取方面对公众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在这一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微信拓展读者服务渠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与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人类获取知识和交流方式产生着革命性影响,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脚步越来越快。大学生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解决资源检索和阅读。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实现管理人本化,构建人文关怀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资源信息与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5.
蚌埠双墩文化遗址为距今约73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其出土文物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史前文化信息,对探寻淮河流域史前文明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一方面,文化遗存亟需数字化保护;另一方面媒介传播、提升也亟需真实感的数字化展示技术。利用3DS Max和Con-verse3D等技术实现虚拟还原展示,重点研究双墩遗址的数字化获取、3D场景建模和3D虚拟展示等关键技术,以期为其它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复原及传播应用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简析视觉文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4):90-92,86
视觉文化的扩张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一系列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视觉文化对现代教育技术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在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物质载体、符号载体、信息资源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但在教育技术的智能型态--社会环境、传播内容、教育价值等方面却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教育的技术实现依托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这三种信息技术为网络教育提供了丰富、便捷的教育信息资源,同时也决定了学习者获取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特有的认知习惯。例如:学习者面对非线性的、超文本链接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只需单击文本、按钮、图案等信息标志,就可在不同的网页内容中间来回跳转。快速点击、切换的阅读方式容易使学习者形成粗略浏览的认知习惯。学习者心理认知的过程直接关系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传播效果的好坏。从学习者心理认知的角度设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选择信息内容与信息表现形式,能有效提高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开放获取资源的使用在学术领域逐步普及,也给图书馆的技术服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的主要出版模式,并从开放获取资源的使用许可权、版权问题、版本的选择和资源的保存与维护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对图书馆技术工作的重大影响,以及图书馆应如何为开放获取资源的提供、传播和利用开展必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网络作为新兴传播媒介,为乡村少数民族信息获取和利用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他们的利益表达和文化传播提供沟通渠道,网络媒介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芳 《高教探索》2007,(2):129-131
网络文化是由internet产生并依赖于其发展的所有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覆盖面广、交互性强、虚拟程度高、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既会产生积极影响,如增强独立与创新意识、强化开放与竞争意识、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我归属感;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如人际情感疏远、家庭价值失范、思维能力减退、信任危机产生。为此,提出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自觉规范其网络行为道德;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农民获取不同类型信息的渠道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信息传播效果依赖于信息接收方农民的获取行为,对鲁、晋、陕三省农户信息获取行为的调查表明,农民获取不同类型信息渠道结构表现为高度集中化和显著差异化。依据信息传播链,传播者媒介资源供给偏向、接收者农民自身的因素和信息属性是造成目前农民信息获取渠道结构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双双 《职业技术》2015,(4):100-101
当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高校图书馆面对新形势下严峻的发展趋势,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在学生素质教育、文化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师生科研、学生就业服务等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合理、充分的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信息传播作用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数据资源日益扩充并不断更新,给信息的快速查找、有效甄别和正确理解出新的课题。信息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资源的错综关系,有助于受众对网络信息的形象感知和快速认知,进而发现隐含的信息规律。将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地域文化网络展示与传播,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设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河北省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系统。  相似文献   

14.
将知识地图的理论与技术引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利于文化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构建文化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的文化资源再组织、以绘制知识地图为基础的文化资源深层次开发、以对接内容产业为基础的传播机制等基于知识地图理论可有效促进广西文化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的.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福利时代,信息接受者信息福利水平的提升成为信息提供者谋求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内在动因。从福利信息的效用层次出发,在可以接入的信息层面,传统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变革中应以刊物内容为主,传播技术为辅,注意格式、体系和版权三大问题;在可以获取的信息层面,传统学术期刊在开放获取实践中应慎重考虑运营资金、质量评价、版权保护三大问题,同时注意树立期刊品牌,实行信息推送,发挥期刊价值;在可以理解的信息和可以利用的信息层面,传统学术期刊在尝试全方位实现用户的期刊资源互动性需求时应注重利用即时沟通工具,全面掌握各类沟通渠道,着意引导读者参与互动,积极构建基于用户的期刊资源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发展开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平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习惯。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催生科学创新,弘扬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的学术期刊,只有抓住机遇,调整经营思路,搭建多维度的传播平台扩大影响面;有的放矢,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准确的科研信息,正确引导研究热点,推广最新科研成果加深期刊影响力;倡导规范的研究行为,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为科学研究开创公正、高效的交流平台,综合运用现代便捷的传播手段,才能打造一个独具特色、影响力深远的优秀期刊。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优质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发挥重要作用。敦煌研究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在运用互联网技术传播敦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通过对敦煌石窟网用户的行为分析,从流量来源、用户分众、信息形式、信息类型、信息推送节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类网站的运营工作,提升用户体验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跨文化视野中的信息传播如何在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三个层面进行加工?这种修辞加工产生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影响、意识形态影响如何成为接受者的异域文化认知和集体记忆的文化资源?《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跨文化大众传播》提供了一种观察与阐释的角度。跨文化编译传播效果优化模型的构建是否可能?模型构建的核心理念、维度、理论参照分别是什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式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民群众应该是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信息最大、最基层的用户群。可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农民群众却游离于信息网络之外,信息素养的缺乏成为农民获取丰富信息资源的严重障碍,探索突破这些障碍的措施和方法,使其能够从丰富信息资源中获益,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市)支中心和农文网培学校开展服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微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技术而在短时间内即可以传播的,体现个人互联网特质的个体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媒介方式.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积极利用微文化,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