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教学行为的定义。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教学活动方式。它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教学行为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  相似文献   

2.
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好语。“教是为了不教”,是指教到学生完全可以掌握自学这种学习的最高形式达到教学的终极目的了,就可以不教了。为了达到这个理想境界,我们必须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改革中不断努力,在学习方法的促成、改进中再接再厉,直到教师把学习语、钻研课、复习总结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化为己有,这时,才可以说比较接近“不教”的境界了。而在此之前,为了缩短教法与学法之间的距离,“寓教于练”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教师讲课,不应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认识结果硬塞到学生记忆的背囊之中,使之日益膨胀、沉重并自认其“丰满”为目的,而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无负重之苦,有滋养之乐,能将定量的知识转化为无限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一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而启发的本质是激活思维,充分调动和挖掘人的智力因素和认识潜能,让人的思维主动地活跃起来。那么,怎样体现这个本质呢?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做到教学语言的“留有余地”。这里所谓留有余地中的“留”,绝非“逢人只说三分话”的保留,亦非“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4.
说课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它能促进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但有一些教师对说课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只说“我是怎么教的”,不说“为什么这么教”;其二,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与“说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完全割裂开来讲,对其内在的联系没有深刻认识;其三,把说课理解为对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课的小结或反恩。即把说课理解为一种课后的行为。鉴此,本就如何说课谈几点个人的思考。以飨读。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  相似文献   

6.
问题被称为数学的心脏,所以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在日常教学中,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对学生而言,学好数学的直接表现就是会做数学题目;对教师而言,就是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数学解题教学发生了“畸变”,但“条条大路通罗马”,正确地认识数学解题教学,或许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歧路。  相似文献   

7.
夸美纽斯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的使人愉快,才会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课堂设计成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轨道上来。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是现阶段新课改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对如何上新授体育实践课总结了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为了学生获得认知的最大效果而人为设计的。它有三个重要特点:首先是它既服从于一般认识过程,又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其次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再次这是由师生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实现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到以学生为主的“学”的重要过程。教是为了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尽一切教学手段去发动学生,达到最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基于以上原理,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点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苏铝山 《甘肃教育》2011,(19):90-90
教育专家曾出过这样一道测试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对我国某地的小学生进行测试,竟有大部分学生得出的答案是:75—32=43岁。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一位教育家因此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测试的结果和专家的话语使我们教师很震惊。那么,怎样才能“不要把学生越教越笨”,而把学生越教越聪明呢?我认为要让学生思维灵活,应在教学中处理好“少”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教有法而无定法”认识采源分析 尽管“教有法而无定法”的认识来源非常复杂,但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的经验认识、哲学教学论引导以及以教为主的教学观是导致这一片面认识的根本来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如今各学科教学的公开课、示范课,教者似乎都在实施创新教育,都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或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或对某一现象的成因作出多种不同的分析,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说出多种不同的见解。一时间,课堂气氛好不热烈。这样做,在倡导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多年来的听课中,笔者发现,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许是为了使课更“精彩”而一味地追求学生思维的“发散”过程,而忽视了其思维的“集中”过程,出现了因“发散”而不管“集中”…  相似文献   

12.
走进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在保障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被看成是比任何时期都关键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学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对教师最具挑战的一项任务。实现教学专业化,首先教师要面临的问题和反思是:教师为何而教?基于我们的现实,答案也许有两种:一种是敢于直面现实的答案,即为了考试而教;一种是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的答案即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前一种答案正在被否定,而第二种答案的实现却需要教师在实现教学专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去学习、研究、实践探索,以及具体分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地方正由异化了的“学生为主体”演绎出“学生中心主义”,这是业内有识之士有目共睹的。我们的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似乎可以忽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只要投合学生的口味就行。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是为教而学,为考而学,离开了教就不想学乃至不会学。学依赖教,久而久之,“学”就失掉了独立自主性,犹如在家的宠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处处得侍奉,事事拣现成。眼下还经常听人说,在中学乃至大学,一个遵循教材精神,有经验有学问的务实教师,只要课堂上花哨不够,取悦不足,就常会使学生感到不满意,得到的评价与以往大相径庭。课堂教学的种种变味,其滥觞之源在于我们的教学理念。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试就此作些探索,以期能有抛砖引玉之机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日益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为了全面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努力缩短课改与实践的差距,跨越理念与行为的鸿沟,现在是到了讨论“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案”的时候了!简言之,就是要讨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目标下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其实践性、任务性,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终极关怀,让课堂充满生机,教学拓展与延伸成为一门必修技,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教学艺术的认识,大约始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期,真可谓“古老孕育”;但“教学艺术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至今还得从零起步,因而它又长期“难产”。究其原因,从客观看,教学艺术论理应属于教育学在应用领域内的一门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艺术论等学科结合的产物;从主观看,由于人们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长期以来主要偏重教学的“科学性”(即“技术科学性”)研究,而对其“艺术性”则重视不够。因而决定了“教学艺术论”的必然长期“难产”。但“难产”并不意味着注定“天亡”,一旦具备主、客观的条件,其诞生又成了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柴可强 《教师》2011,(1):82-82
在语文教学里。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得不完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者割裂开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与学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注入式的教学。“讲”和“教”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不着讲”“用不着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经常能够听到类似“鸟为了飞翔而长有翅膀”的说法,“鸟”真的能够“为了飞翔而长有翅膀”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中,这是一种思想性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性错误?1生物学教学中的思想性错误及其根本原因教学的思想性是指在教学中要用正确的观点阐述教  相似文献   

19.
孙惠芬 《成人教育》2009,29(12):87-88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由于其传统模式的滞后性,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和能力的提高,因而改革势在必行,而“行为导向”型教学改革策略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最佳选择。其粤睁所倡导的多种謦学策略与方法能使课堂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转变,从而完成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英语互动教学的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模式。互动活动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到趣味性、使用性和挑战性,而当语言成为传递学习者感兴趣或相关信息的中介时就会刺激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因而,笔者认为,兴趣、综合、互动这三大核心,即英语互动教学的“三大原则”,它符合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