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充满梦幻遐想的年代。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引你奋发向上的阳光和鲜花,也有诱你误入迷津的妖雾与香风。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如何校正前进的航向,王晓秋同学的《跟着理智走》,提供了令人欣慰的答案。这是一篇富有浓郁杂文色彩的议论性散文。作者以敏锐的感受力和辨识力,从身边生活中摄取具有代表性的小镜头,既有对自  相似文献   

2.
王晓秋的《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它叙述的是120余年前清政府派出12位官员到世界各国考察的一段历史。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表现得十分脆弱和茫然,有了加强国力的愿望,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派出了12位学有专长的中级官员,利用两年时间奔赴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分别访问了日本、法国和美国等20多个国家。这些游历对所到之国的地理风貌、政治制度和教育状况等进行深入调查,并为政府撰写了内容翔实的报告。但是他们的考察成果并未得到清政府应有的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晓秋教授是研究中日关系史、中国近代改革史的名学,有《近代中日启示录》、《近代中日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甭改革史研究》等专。1999年4月26日,我们对王教授进行访谈,请他谈了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中日关系史研究、如何看待晚清改革史以及近年来中国控工史研究状况等等问题。现将访谈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  相似文献   

4.
风采     
王晓秋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中外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近代中日启示录》(曾获第二届全国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  相似文献   

5.
自从本刊决定开设“讨论吧”以来,广大教师热烈响应,踊跃参与,纷纷撰文对所关注的议题发表意见。本期“讨论吧”主题是“何时纠错最适宜”。对此,来自江苏的张建国、周益民,湖北的刘从华,河南的王晓秋等老师,或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或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着手,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纠错时机的选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期望他们的思考和探讨会对您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学行为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赵剑峰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13-115,35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做了这样的阐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小学历史教学应抓住“一个中心、三个结合”,才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一篇课文有一个基本的政治观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所谓“三个结合”,就是:学习历史与学习基础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人物与评价其功过是非相结合,学习历史事件与整个历史红线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创刊的历史学研究方面的刊物,也是第一个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刊物,如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70年来,《历史教学》一直是以刊载历史教育研究和历史教学实践探索的文章为己任,为历史教育的研究开辟出一个高地,为历史教学的改革前行拓展了一个阵地,为历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园地。  相似文献   

9.
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无论方式方法如何变迁,都围绕一个核心目的: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历史认同感不是孤立的认知过程,而是学生在对民族历史的认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威廉·德雷在其《历史哲学》中讨论了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历史与科学的关系,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以及因果判断问题等等,并在很大的篇幅中讨论了实证主义与唯心主义对于历史及其客观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每一个历史老师都必须深入了解的。历史课标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把握好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的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对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黎丽婷 《亚太教育》2020,(2):168-168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板块教学与历史学科的教学截然不同,这一历史教育,立足于品德教育,教材中关于历史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学生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增强责任感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裴巨刚 《成才之路》2010,(36):I0029-I0029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5.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的发展交相辉映,要么他的身上体现了时代的烙印,要么他影响了时代的发展。选择一个恰当的历史人物来反映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的变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是可行的,因为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学生很难把握一个宏观的历史场景,但能比较容易地从一个历史人物的历史轨迹中看到时代的变迁。因此,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来反映一段历史变迁的案例教学法,不失为历史教学的一个策略。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我尝试运用这一策略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实力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生动丰富的历史内容、相关素材与传统文教育紧密结合。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努力促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与历史教学高度融合;守正创新,强化思考,拓宽视野,不断思考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教学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探究了历史合力论:①“一个总的合力”的形象描述,要借助于一个假设和两个步骤;②“一个总的平均数”宜作翻译上的改进,改为“一个总的中间数”;③人们和人民都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人们基本就是人民的历史时期,历史合力基本等于历史动力;在人们大于人民,人民只是人们一部分的历史时期,历史合力也等于历史动力。但在这种条件下,历史动力区分为进动力和反动力。④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层次也是矢量,它们作为三个共点分力也能产生一个总的合力,其夹角的大小与总合力的大小成反比,可以表示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把历史合力概念引入社会基本矛盾,为社会历史动力系统的一体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她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印迹,是整个国家和全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是维系国家存在的根基与纽带,是维系民族向心力的文化魂魄与血脉。无论是曾经的历史成就与辉煌,还是历史上曾经的失败与耻辱,都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尽管英法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值此圆明园罹难153周年之际,深切缅怀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的民族战士与英雄,进行历史的回忆与深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她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印迹,是整个国家和全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是维系国家存在的根基与纽带,是维系民族向心力的文化魂魄与血脉。无论是曾经的历史成就与辉煌,还是历史上曾经的失败与耻辱,都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尽管英法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值此圆明园罹难153周年之际,深切缅怀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的民族战士与英雄,进行历史的回忆与深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