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火把点燃,照亮学生的学习之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所教的知识,使其成为主动学习的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的主动权,合理利用"五放"策略,优化教学模式,把教与学有机统一.所谓"五放",就是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看、想、讲、议、练,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会学习.那么,历史教师要如何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利用好"五放策略",让出课堂主动权呢?  相似文献   

2.
周扬  陈翠萍 《考试周刊》2015,(37):122-123
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同时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当把"教"与"不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校有限的学习接触无限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3.
所谓"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指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甚至内容。在这里的"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便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寻求新知识,进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阳东红 《成才之路》2014,(13):59-59
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打好基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交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漫游。  相似文献   

5.
正古人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你送鱼给别人,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就是教师教各种学科,最终目的在于不需要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语文学科内涵丰富,知识面广,除了要教学生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方法,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课堂还能自己自主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的"不问自取"。  相似文献   

6.
杨洋 《学周刊C版》2013,(19):94-95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实践性很强,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逐渐达到一种熟练的境地。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是一味地往里面倾倒与灌注。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实施多年,很多教师还没有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视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主动学习,主动探  相似文献   

7.
上好早读课实际上反映了"有效性学习"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是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是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所教的内容,帮助他们去认识与分析,找出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8.
崔素琰 《教师》2013,(18):70-70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质、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换言之,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让学生爱上学习、养成习惯、积累知识、明确是非、健康向上就应是小学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方向。一、培养课堂幸福感,让"服务"从"心"开始(1)尊重学生。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满足学生安全的心理需要,如果学生  相似文献   

9.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因此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不能笼统地教学,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实行因材施教原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自己,这就是"分层教学",并且分层教学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班级得到整体的提高,因此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应该按照分层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的教是暂时的,学生的学是长期的。我们要着力于为了不教。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所说:"(教师)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要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造他自己。"又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些言辞启迪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1,(41):91-92
如果将灌输式教育比喻为"给",将学生自主学习比作为"取",那么,很显然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看,学生自己"取"要远比教师"给"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所以,立足于"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理念笔者非常认真地展开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策略分析,希望可以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更好、更快发展。以下笔者就来结合自身教学的数学学科,谈谈如何落实"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教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究其根源,教师的教师的"教"立足点与出发点都是学生的"学"。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目标等方面统筹安排,全盘布局,选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去设计教案与学案,这样,才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催生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应该是所有理念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和创造的主体,只有尊重和相信学生,才能发展和塑造学生。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使很多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了问题的发布者、知识的裁决者、兴趣的主宰者、情感的代言人,牢牢地控制着课堂的主动权,仍然是课堂上的霸权主义者。新课程告诉我们: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相似文献   

15.
一、"兵教兵"的概念 "兵教兵"既用于课堂也用于课后,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能学懂的学生帮助学困生,再引导他们讨论、更正、归纳,使学生在纠正错误、讨论、争辩中获得知识,这就是合作学习,学生都不能弄懂的教师适当启发.因此,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课堂是由师生共同去实施"六要素教学方式"的一个平台。知识、能力、情意,主动、互动、能动,前三者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后三者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一个也不能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选择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利用兴趣的迁移原理,创设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等活动,让小学英语课堂"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书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育人。教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学生不再是课堂上"忠实的听众",而是积极表现、积极反馈的主角。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文本走向生活,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不仅把学生放在了学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学主张清晰地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帮助学,而不是代替学;教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因此,"苏式课堂"的研究视角应该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重点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如何促进学生高效地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能从课堂上带得走的东西,让"学习"成为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针对几十个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何种教法把知识传给学生,如何让自己的"教"使学生更好地"学",如何更好地把"渔"传授给学生,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心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明确圆柱的体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大杯里的水比小杯里的水多多少立方厘米,引出如何求证自己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这个关键性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新旧知识关联了起来。学生明确了新旧知识有一定的关联后,但还不知道怎样来求圆柱的体积,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通过模仿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转化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