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创新研究生教育体系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在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中启负着提升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北京交通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研究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和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创新,构建了以学科平台为基础、创新工程为主线、培养基地为补充的立体多维互动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体系,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主要培养手段,研究生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从现有的情况看。对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乃至全面收费会对科研带来消极影响。从知识经济和社会需要出发,建议建立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和健全的资助体系。改革培养体制,有助于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成本的合理分担和收费问题的解决。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述评及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述评、明确研究生创新教育中不足的基础之上,本文分别从创新教育的供需原理与理念突破、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辩证关系、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辩证关系、创新教育中主体间的辩证关系、创新教育的核动力、创新教育的定位、创新教育的机制和创新教育的卖践八个方面阐明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本问题。并从基于根性的人生定位、定位匹配能力、重志育强学力、深化创新伦理和交叉学科拓展创新的视角,对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和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长远的意义。本文探讨了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5.
李巧玲 《文教资料》2013,(8):122-122,130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构建科学严谨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述评、明确研究生创新教育中不足的基础之上,本文分别从创新教育的供需原理与理念突破、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辩证关系、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辩证关系、创新教育中主体间的辩证关系、创新教育的核动力、创新教育的定位、创新教育的机制和创新教育的实践八个方面阐明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本问题。并从基于根性的人生定位、定位匹配能力、重志育强学力、深化创新伦理和交叉学科拓展创新的视角,对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三峡大学近年来推进研究生教育体系创新改革的情况,即:坚持规划引领,建立长效的研究生教育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坚持质量导向,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全面育人,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三峡大学逐步建立健全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导师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学科与学位点动态调整体系、人才分类培养体系,为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既需要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也需要丰富新颖的课程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支撑。同时,还需要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学生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培养。本文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并论述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各个子系统即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主体、活动、内容、条件、质量评价这五个不同的维度对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培养理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这五个维度对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改革分别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生提供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经过70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的同时,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政府主导、两类主体、快速发展、实践创新和学术导向,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做强做优,要更加注重系统设计、科学规划,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关注研究生教育自身的体系、研究生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的关系、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的关系。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重庆大学近年来以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思路、举措及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2.
乔志强 《湖北教育》2003,(18):41-42
近年来,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发展为主题,以质量为生命线,以创新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以建设为保障,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强化质量意识,狠抓关键环节,努力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在研究生导师。各研究生教育单位注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导师的业务素质和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应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培养有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教育机构的领导和决策者来说,关键是人才观的创新;对于学校教师和导师而言,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目前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倡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以适应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研究生扩招浪潮的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体系设计过程应密切联系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和教学实践。评估体系可分为导师因素、研究生因素、学科因素、管理体制因素等四个要素。双因子分析可以对评估体系的可靠性和现实性提供实证检验,同时揭示了我国研究生培育过程中的若干现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研究生扩招浪潮的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体系设计过程应密切联系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和教学实践.评估体系可分为导师因素、研究生因素、学科因素、管理体制因素等四个要素.双因子分析可以对评估体系的可靠性和现实性提供实证检验,同时揭示了我国研究生培育过程中的若干现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进程推进相伴相生,诸多问题浮现在研究生教育与培养面前,因此,加强研究生创新体系改革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尤为重要。文章在充分调研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充分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在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提出构建培养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应用语境、跨学科性、异质性、反思性等特征准确地把握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的特征,为高校更新研究生培养理念、构建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天津大学基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理论,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构建了“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以此体系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将创新教育贯穿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湖南科技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从教学过程、管理过程、支持过程构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持体系,旨在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工科院校研究生数学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完善过程监控和强化政策与条件保障等方面对新型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宽严相济原则对于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论述了数学教育创新体系构建对提高研究生数学基础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研究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香港和澳门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体系。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四所高校为例,从培养目标、研究生生源、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国际项目五个维度对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体系进行审视,总结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体系相关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尤其是广东省高校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