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艺明 《师道》2013,(12):21-23
教师上课为什么越来越没有了激情?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听课了?师生关系为何日趋紧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讲台上的‘独语者’.课堂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学生只有‘听话’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也存在些许困惑.困惑于课堂教学,困惑于学生,困惑于现实.为什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讨厌上作文课?为什么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放不开,无话可说?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为什么会一问三不知?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强,听、读、写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祝福》的课堂上,讨论十分热烈。有学生说:“文中的‘我’明白事理,为什么不去启迪祥林嫂并且帮助她,帮她摆脱封建思想,给她支援,也许能使最后的悲剧不会发生。”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看法,“‘我’和四叔是亲戚,可为何相见谈话却总不投机?”“为什么‘我’刚回来,就想离开?”……  相似文献   

4.
不敢笑     
老师:"大家都在笑,为什么只有你不笑?"学生:"我不敢笑。"老师:"为什么?"学生:"你经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我今年刚满  相似文献   

5.
戴广 《考试周刊》2011,(23):183-184
人的创造性思维首先体现在提出问题和找到疑问上,一切的科学发现都是源于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疑问。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地发现事物和不断地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真正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能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读《老王》一课,最后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往我备课时设定的方向靠,课  相似文献   

7.
老子:学生为什么要上课,其道理无法以逑言表达。_一警‰。■_扩“ ’拿破仑:不上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囊i!Ew凹?皑型8曼__学生为什么要上课?@阿喀  相似文献   

8.
教贵得法     
在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况: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教,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老师使学生觉得如乘轻舟,一路顺风;有的老师使学生感到如入深山,举足艰难。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善教者,得法,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善教者,不得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有些学生往往把“染”中的“九”写成“丸”,多写一点。如何教好这个染字呢?有这样三位老师,他们的教法确实是称得上独具匠心,耐人寻味。有一位老师教“染”字时,把“染”拆成三部分:水(氵)、木、九。“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水’呢?因为染色要用水;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木’呢?因为染料是植物;为什么‘染’字里面还有一个‘九’呢?因为在古代‘九’表示数量很多,这  相似文献   

9.
正春季学期,在我区举办的"名师八桂行"全国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刘松老师的《四则运算》一课。刘老师的课从一道算式"100-24×3"开始,他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追问学生"为什么‘28’这个结果是对的?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以及"‘100-24×3’如果想等于228,可以添一个什么符号?为什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最后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0.
“六一”颂     
’六一’的太阳,为什么这样辉煌?’六一’的花朵,为什么这样芬芳?’六一‘的红领巾,为什么这样鲜艳?’六一‘的孩子们,为什么这样欢畅?你知道,他知道,大家全知道。全世界最年少的节日,已经来到;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就在今朝。’六一’的歌声,为什么这样动听7’六一‘的舞蹈,为什么这样多情?’六一‘的故事,为什么这样引人?’六一‘的集会,为什么这样欢腾?你清楚,他清楚,大家都清楚。歌舞、故事、集会,表达儿童的幸福,今天的小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是出巢的小鹰,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我们是含苞的蓓蕾,明天将绽出蛇…  相似文献   

11.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世界》2013,(1):6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旅行时,有个学生认出是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相似文献   

14.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5.
我教《海上日出》一文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写‘太阳……一纵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慢慢地向上升的,为什么作者写成‘一纵一纵’地向上升呢?为什么写成‘跳出’海面呢?”显然,学生的疑问不仅要弄懂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而且在深究词语内含的物质性.幸而我在备课时对这个问题有过探究,我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作者真实地再现了海上日出所呈现的自然景观.当然,要使学生记住这一现成  相似文献   

16.
黄世言 《上海教育》2008,(13):50-51
我曾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是一个以死捍卫自己职责的船长,是一个称职的船长……”教师沉浸在自己的讲解中。“老师,我认为哈尔威船长不是一个称职的船长。”教师停下自己的课,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因为文中第12节中说‘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船上为什么不弄防漏隔墙?  相似文献   

17.
一次参加课改研讨会.当笔者谈到“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之重要性”时.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我在讲到‘撒哈拉沙漠’这一节时。有个学生问‘沙漠里为什么全是沙子’.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试问.  相似文献   

18.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19.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20.
要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让他们掌握运用思维连续的方式。一、步步质疑,努力开掘。下面以一则材料引出的命题《漫谈“牺牲”与“教训”》来谈谈怎样引导学生“步步质疑”的:“为什么会牺牲”?“吃毒物”。“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做‘第一个’不容易,说明不了解毒物的性质而吃了就会作不必要的牺牲”。“你能从社会变革的角度举出历史上‘第一个’吃‘毒物’作不必要牺牲的例子吗?”“象商鞅、吴起及‘六君子’……”“他们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