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2.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展示。杜甫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始终与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交结在一起;儒家“仁”的思想使杜甫把这种爱推向广大百姓,从而使他的自传诗具有一种“诗史”的性质;儒家的入世精神也激励着杜甫去建功立业,他的自我评价是以历代名臣自期,且对自己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4.
“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这是中央电视台2003年月频频出现的广告语。邻居读初一的孩子来问一道地理习题。正巧中央电视台播“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小家伙立即被吸引住了。我知道他爱看体育运动类节目,便从广告语开始与他聊了起来。“你知道‘第三极’指的是什么吗?”“珠穆朗玛峰呗!”“珠峰是‘第三极’,还有两极你知道吗?”“嗯,……”刚才还对答如流,现在语塞了。看他想了一会儿还回答不出的窘迫样子,我说:“地理书上不是讲过‘南极’‘北极’吗?”“哦!……”由此想到我们的地理教学,想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  相似文献   

5.
平平 《现代语文》2005,(2):11-11
有一个人在家中抱着孩子玩,一个不小心,坐下时,脊椎骨撞击到沙发的椅背,感到一阵疼痛。当时,他以为一下子就过去了, 谁知道这个痛却让他几个月来尝到什么叫 做"坐立不安"的滋味。真是找不到一个姿势是不痛的,那痛似乎是如影随形,一点也不放过他。 这让他想到自己的父亲因为瘦弱,又长期承受超负荷的劳动,所以造成脊椎骨的  相似文献   

6.
杜甫晚年,即他五十四、五岁以后(杜甫五十九岁辞世),写了不少回忆往昔的作品,如《壮游》、《昔游》、《遣怀》、《秋兴》等。有人认为这是他晚年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沉缅于往事的一种表现。仔细读读这些诗篇,可以知道,杜甫晚年因遭长期乱离,坎坷失志。知交零落,有浓重的忆旧怀人的情绪,但他决不是在回忆中讨生活,更不是暮年潦倒,远离社会现实,单纯地追忆自己一生行踪,追怀友朋的生死存亡。这些以忆昔面貌出现的作品,寄托了关怀国事,忧伤时乱的深厚思想感情。从这方面说,“忆昔”的创作题材,与其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诗篇并无区别。杜甫身经三朝  相似文献   

7.
鸡不知道     
一个人有心理疾病,他老以为自己是一粒玉米,看到鸡就跑,生怕鸡把他吃了。他的朋友把他送到了心理医生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医生准许他出院了。忽然,他看见了一只鸡,很害怕。医生鼓励他,说:“别怕,你是人,不是玉米。”那人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是的,我知道自己不是一粒玉米,但那只鸡不知道呀?”鸡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无错原则”是一个心理术语,并不是说做错了也是对的,而是一种无青怪原则,也就是说,学生们不懂,作为教师可以让他们懂。而不是以长者的姿态,重气凌人的态度,教训他.责备他。采用“无错原则”处理,给学生以宽容,让他知道自己铸了。从心底里自发怎意去改正。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简评]“痛”,一个多么简洁而有力的字眼,表现出小作者期中考试失利后的心境,他为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痛”,为挨妈妈的那一巴掌而“痛”,更为自己对妈妈的不理解而“痛”。有时候痛并不一定是坏事,有了痛的体验,我们才会从内心深处那么强烈地感受到懊悔,羞愧和歉意。才会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为自己,也为妈妈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人生答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解杜甫的人无不知晓他著名的“三吏”“三别”这组诗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时,作者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在杜甫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说实话,看到陈天阳同学在他的习作《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中说,“在众多的唐诗作者中”,他“最喜欢的是王维”时,我心中愣了一下。诚如习作中所说的,王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但他的作品远远没有李白、杜甫的那么好懂,所以同学们对他的熟悉程度也远不及李白和杜甫。而且,他对佛教还不是在“晚年时据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是他对佛教有着很深的研究,并且通过他的作品宣扬着佛教禅理。对佛教,同学们恐怕也知道,是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封建迷信”来概括的。它有迷信的一面,但它也有自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它自传入我国后,就对我国古代的…  相似文献   

12.
放飞的鸽子     
上影厂剧作家殷敦煌1997年回母校徐汇中学作报告,感慨地称自己是"放飞的鸽子",又回来寻梦。他还说,观赏艺术班学生的美妙表演,感到十分欣慰。50多岁的他显然有些怀旧。40多年前放飞的鸽子回归了,抚今追昔,几多沧桑,几多怀旧,几多欣喜,几多期许。他不知道,台下的万头攒动中也有一只"鸽子"在与他遥相呼应。他姓葛,是我的学生,"鸽子"是同学给他起  相似文献   

13.
每个同学差不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老师却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老师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如果这个解法不是很难时,“我自己完全可以想出,但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叫米契尔的青年,一次偶然的车祸,使他全身三分之二的面积被烧伤,面目可怖,手脚变成了肉球。面对镜子中难以辨认的自己,他痛苦迷茫。他想到某位哲人曾经说的:“相信你能,你就能!”“问题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面对它!”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孤独     
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高昂激越的情调,可以领略到潇洒飘逸的神韵,但如果读得多了,反复吟诵,他的诗就会将你带进一个清冷的世界。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微凉,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静谧;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到“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颓唐;从闺中少妇的长吁短叹,到梦中仙人的上下翩飞,很多诗中透出孤独苦涩的后味。杜甫说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真可以说是他的知己。杜甫头脑中的李白,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跛及也。”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诗在记录社会时代风云的同时,还时时反观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怀,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从杜诗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和老年杜甫的多病凄苦,读到他的理想、他的忧患以及他无可奈何的隐痛。可以说,杜诗不仅是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史”,也是一部表现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心史”。  相似文献   

18.
老师:“请同学们用‘不是……就是……’造句。注意:造句也要说真话,实事求是。”学生:“这几周的体育课不是被语文占了,就是被数学占了。”老师:“你光知道玩!所以,造句也想到体育课上面去了。你好好地站着!”学生:“老师,我没有说假话呀!”老师:“那也不行!罚你重造一个。”学生:“如果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合老师的心意,老师不是训斥他,就是罚他站着。”  相似文献   

19.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但诗人却一言不发,保持缄默;到了第二天,诗人“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议论感慨。这一夜令人惊心动魄的见闻,令人唏嘘欲绝,感痛万千,不免一洒“千秋之泪”。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爱子心切的父母,无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从孩子呱呱落地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含辛茹苦的背后,几多欢乐,几多忧愁,几多无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如何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是一个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